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人在廈門》廈門中山路商圈改造的省思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欽進。
點閱率:845

近期在廈門的報章上時而見到「百年商街,傲骨新生」的標題,這些報導都在探討一個紅火的話題─廈門中山路商圈的改造!

到過廈門的人都會知道「中山路」,中山路是中華十大名街之一,更是全國惟一一條直接通向大海的商業街。中山路路長一、一九五米,路寬二十一米,過去它是廈門惟一的商業中心,隨著城市空間的不斷拓展及火車站、富山、禾祥西路等新興商業圈的形成,中山路做為傳統商業中心的龍頭地位,已經受到嚴峻的挑戰!

為了挽回這條百年老街的商機,許多的廈門人都翹首企盼中山路能進行改造工程。最近改造工程正式啟動,意在採取「半步行街」,以單向車流、單向停車,優化整體環境的方式,從交通上啟動中山路。許多人對中山路中西雜陳的商圈風格非常有感覺,喜歡以步行的方式細細的品味它在傳統與現在間衝擊出的美!這次的「改造」重點在交通網路的修正及騎樓柵欄的拆除,雖然人潮進出容易,街道顯得寬敞,但結果並不讓多數人感到滿意!

面對虎視眈眈新興商圈的競爭,中山路如何經由改造發揮它的歷史、人文優勢,改善目前的商業敗局,應是改造的重點。但目前的改造進程,充其量不過是交通改造,離商家、遊客們的期望還相距甚遠。以預期設置的自行車道為例,便是極抗拒潮流的做法!廈門的自行車已經氾濫得很可怕了,現在還要專為它劃定車道,以當地人的守法水準,預期將會是不太美好的都會景象。再者,一側停車格的設置,更破壞了整體商業步行街的氛圍,雖然解決了部分交通問題,卻破壞了高質購物環境的優雅,徒增敗筆。這些預見的負面影響,都將使得中山路商圈的改造效果大打折扣!

中山路這種缺乏魄力的改造方式,報導上稱之為「典型的廈門特色改革」。二十多年來,廈門的改革似已自成特色。一是跟風型:改革開放初期,廈門除了創造諸如廈門國際銀行、廈門航空公司等的「全國第一」外,已鮮有創舉,許多改革常常是跟著廣東、上海的步子走。二是滯後性:改革通常是「千呼萬喚始出來」,以步行街為例,在北京、上海已行之有年,而條件相對較為具備的中山路,卻反覆的醞釀多年,仍不敢著手。三是漸進式:廈門鮮有一步到位的改革,這或許與閩南人安逸、保守,恐與「出頭的損角」的心態有關。問問廈門人的意見,大都是:「習慣就好,沒事!」

姑不論漸進式改革與一步到位式的改革孰優孰劣,僅就中山路改造而言,此種漸進式改造充其量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近年來,隨著廈門城區的擴大,新興商業型態的引進,守舊的中山路已漸漸為市場所拋棄,這已不再是簡單的交通改造所能挽救的。廈門似應儘早完整推出中山路步行街,與舊城保護相結合,使之成為廈門唯一的老城商業旅遊區。如今的廈門,能留給後代子孫的完整舊城街區恐怕僅此而已,如能加以完整保留並予保護性開發,突顯其唯一性,開發「老廈門」的文化特質,應該還可與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城隍廟」一較短長,更可為後代子孫留下一筆彌足珍貴的歷史遺產,只有這樣中山路的改造才真正具有實效!

對於一個蓬勃向上、銳意進取、追趕潮流的特區城市,「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面對日新月異的變化和激烈的城市競爭,廈門需要的不單是「摸著石頭過河」,更需要「看準了就做」的勇氣。安逸保守如廈門人,是否應該跟上都會的節奏,多些大刀闊斧的創意,賦予老街重生的企機!

「有嘴說別人,也要有眼看自己!」大環境迫使老商街再造的話題,在臺灣、金門也一樣值得探討,不論形象商圈或是特色商街的改造,目的都在重振繁華,再興經濟,創造更多的地方資源與就業機會。淡水的「漁人碼頭」是一個重啟舊城鎮商機的成功典範;在金門,不論是金湖的新市形象商圈、金城的東門商圈,卻都不能算是成功的案例。「具體的形象沒落實,原有的味道卻消逝了!」這是一般的評價。或是規劃者不深入,或是商家不配合;但究其根本,金門整體因撤軍流失的商機,尚無法挽回,大環境的低迷、冷清,「建設」成了徒具形式的玩物!觀光客看不出所以然,商家怨聲載道,業管單位更無力回天!

金門商街改造失敗的癥結似是─面對競爭,迷失定位,缺乏特色主題,失去主體客群;再者,購物環境落伍,缺乏文化休閒功能,根本的喪失競爭力。因此,要讓消費者、商家重拾信心,讓民眾、遊客欣然回歸,恐怕不是改造的問題,而是決策方向必需正確!「形象、特色」這種東西不能是無根的浮萍,它需要以文化資產、豐富內涵做基礎,引導出人潮,滾動出商機,然後用商機啟發更具創意的方特色!就若廈門人期待重新掀起蓋頭來的中山路是位美麗的新娘一樣,我們同樣不希望金門的老商街只被改造成塗脂抹粉的半老徐娘!

││系列之三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