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僑鄉與戰地的再生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849

──一個關於時間與記憶的地景保存設計

自民國九十二年度起,內政部營建署重新研擬的「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補助方式,從過去「通通有獎」,調整為以「計畫創意」及「團隊陣容」優先之「競爭性為主,政策引導為輔」的補助策略。簡言之,這樣的機制不再是齊頭式平等的分配模式,而是地方政府要能提得出好的方案,經過競圖的評比,脫穎而出才能爭取到資源。這一政策方針影響深遠:一方面各縣市必須在整體架構上思考自身發展的獨特性,進而提出足以與他人競逐的優質計畫;一方面也鼓勵了在地深耕且遠見宏觀的建築師,提出具有地域特性之設計,提升公共工程的品質。

在這項堪稱全國「景觀設計大獎」的激烈競賽中,一般人會以為,人才濟濟的都會,獲獎的機率可能較大。但事實不然,從九十二年度評選結果來看,只要適合這個地方的好計畫(good project)及 好設計(good design),就能脫穎而出。因此基隆市的「老雞籠懷舊碼頭」、宜蘭縣的「羅東之心:城鎮地貌改造」、花蓮縣的「縱谷移民地景特慢車│鄉村心臟復甦計畫」、台東縣的「富岡漁港中繼碼頭旅客服務設施」、高雄市的「五福國際觀光大道」、高雄縣的「百年山城地景再造」,贏得了國內外評審的青睞,獲得中央經費的大力支援。

那一年,金門縣所提的「成功陳景蘭洋樓修護及再利用案」,鎩羽而歸。雖然如此,我並未氣餒,也沒有將原因歸咎於他人,相反地,我的執行團隊著手收集資料,仔細研讀當年獲獎作品的設計理念,並重新擬定奪標策略。在這段籌畫期間,我們獲得縣政府及鎮公所的充分信任及支持,楊忠全副縣長、工務局陳家欣局長、許鴻志副局長協助找資源,金湖鎮李成義鎮長、工務課張瑞心課長的行政支援,正義里陳國強里長數度赴廈門溝通土地及建物產權,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的葉鎮中攝影師力助拍攝宣傳紀錄片,黃正銅建築師及黃士朋設計師的加入,各項條件漸趨成熟。在公部門、社區及專業者的堅強鐵三角陣容中,我們正挑戰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有鑒於成功(陳坑)陳景蘭洋樓對於金門近代史的重要性,我認為這個計畫仍有可為。問題是:去年失利的案子,如何能夠敗部復活,爭取今年的出線。這件事著實讓我傷透腦筋。首先,我認為提案的範圍必須擴大,涵蓋前方的金湯公園、料羅灣畔的五八高地據點、成功聚落的巷弄空間,應更能突顯城鎮地貌改造的精神;再者,設計內容要能緊扣金門人文歷史、地景環境的脈絡,這塊基地所代表的僑鄉與戰地的主題,可展現在地特色;最後,設計一定要講究品質,特別是表現法(presentation)須以豐富的圖面、動畫呈現精緻的品味,並落實進度的控管。醞釀了這些基本想法,我進一步與執行團隊的張守剛、陳書毅等夥伴深入討論,守剛長於景觀規劃、書毅精於建築設計,兩位成為我最佳的助手。華梵建築系畢業的詹智匡、逢甲建築系的周時雍、羅珮綺等助理,也參與在其中,幫上不少忙。當然,漫長的準備過程中有無數的腦力激盪、辯論,難免也有意見的衝突,但大家目標一致,仍沒有失掉士氣。整個暑假(2004年),在幾乎日夜工作的身心壓力,完成了「僑鄉與戰地之再生:一個關於時間與記憶的地景保存設計」的提案。

我一直認為,相對於台灣西部地區及閩南區域城市(泉州、廈門、漳州),金門是一座尚未被惡質現代化及都市化所破壞的島嶼:歷史風貌的傳統聚落、中西合璧的洋樓建築、神秘氛圍的軍事地景、生態多樣的自然環境、閒適人性的生活品質,加上百餘年前海外華僑辛苦奮鬥、回饋鄉里的事蹟,以及近半世紀兩岸對峙、世界冷戰的戰地經驗,讓這裡充滿了動人的故事及魅力。傳統聚落及戰地景觀的保存,是金門城鄉風貌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也是金門永續發展的機會所在。

而成功聚落,是金門眺望料羅灣景緻最佳的地點,彎弧形的黃金沙灘,綿長又美麗。陳氏宗族依地勢聚居,立足於明代以來的巡檢司城址上,傳統宗祠、宮廟、民居建築及異國風情的洋樓林立,巷弄饒富趣味。臨海高地佇立一幢1921年創建、金門規模最大的洋樓,是新加坡僑商陳景蘭的宅邸,在戰地政務時期曾做為國軍醫院、金門中學及官兵休假中心,前方留有國軍興建的金湯公園,在草木扶疏的園林豎立一座自由女神;沿著小徑往海邊,尚有軍事據點、地下坑道、軍隊營舍與戰車掩體。因此,不論從自然、歷史、人文、教育的角度來看,這塊基地結合了「僑鄉與戰地」的雙重主題,蘊含深度的資源,有條件提供我們做為金門環境景觀再生的示範,亦可成為反思台灣西部地區發展經驗的桃花源。我們不斷從基地的文化、歷史、生態資源中找靈感,期能設計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另外,成功的坑道、軍營相較金門其他地方並不特別突出,如何讓它成為獨一無二的景點,也困擾我許久。幾經思索,我發現當年一些在金門服役的詩人、文學家留下來的作品,很能襯托這塊基地的特性。在金門高中王先正老師的協助下,我讀了楊牧(又名葉珊)的︽葉珊散文集︾與︽燈船︾、洛夫、寒川、鄭愁予的詩作,以及朱西甯的︽八二三注︾等戰地文學。

「我不只一次看過那出名的料羅灣,卻沒有這麼激動過。那天中午,四月的末尾,在烈日下,它平靜而神秘。我在吉普車上看到它如貓咪的眼,如銅鏡,如神話,如時間的奧秘。我看到料羅灣的漁舟,定定地泊在海面上。而那漁舟的靜並不是真正的靜::::」

││葉珊,︿料羅灣的漁舟﹀。

(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