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熟悉又陌生的節氣
節氣是中國特有而古老的天文曆數,到底有多古老,依據什麼原理推算的,精準度夠嗎?老祖宗在遠古年代,沒有天文儀器,又沒有受過科學教育,靠土方推算,卻讓後代歷朝「欽天監」主持「觀天象」、「算曆法」的官員們據以為師奉為圭臬,一定有它的道理存在,而現代的世界天文科學家,甚至諾貝爾獎得主們,也不曾發表有否定或質疑中國曆法的言論文獻。甚至我們那些到了別的國家就換了別的腦袋的鍍「洋」專家學者,也沒有一言置喙,這可是不簡單,所以更加引動窺貌探源的興趣。
個人的「四兩竹允仔」已早就除好,既不懂天文,更不識曆法,不會笨到自不量力去進行「研究」,而是將自己定位在一個十足的門外漢,因為好奇萌發單純的瞭解所謂節氣的強烈意願!就因所知太少,且資料也不知從何處尋覓,只抱著試試的小心態度,走一步算一步,能得多少,就得多少,不勉強,也不逞強,只作史料與資料的蒐集,不輕易擅作判析或妄加惴測論斷,如此一來,心中如釋重負,成功失敗與結果得失就不在話下了,能提供一些許與鄉親方家分享,總可賞心願的一二,實在別無奢求宏願。
隔行何止如隔山,對一無所知的人,想著手入門探尋,連門在何處都不得而知。誰知道在不經意翻閱去年的農民曆,竟無意間赫然發現內中有關於節氣的記載,不論內容如何,文字如何,都如獲至寶,得來毫不費功夫。只見農民曆民國九十三年元月份上半月最上端的橫楣處寫著:「小寒:斗指戊為小寒,時天氣漸寒,尚未大冷,故名小寒」,下半月的橫楣處寫著「大寒:小寒後十五日,斗指癸為大寒,時大寒,栗烈已極,故名大寒」;二月份的上半月寫著:「立春:大寒後十五日,斗指東北維為立春,時春氣始至,四時之卒始,故名立春也」,下半月寫著:「雨水:斗指壬為雨水,時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去年的小寒是元月六日,農曆為九十二年的十二月十五日,大寒為元月二十一日,農曆的十二月三十日,除夕,立春是二月四日,農曆為九十三年的正月十四日,雨水是二月十九日,農曆正月二十九日。
從以上四個節氣簡單的記述中,我們可以發現:第一、每個節氣相隔十五天。第二、每個節氣的名稱都很簡明又淺顯地概述這個節氣的自然生態狀況。第三、陽曆年開始的節氣是小雪與大雪,而陰曆年開始的節氣則是立春與雨水。第四、每個節氣就星辰的運行,各有一個固定的位置,也就是節氣的定位正是星辰的方位。節氣的順序依次接著是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週而復始,歲序有條不紊,且四季分明,春夏秋冬一目了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