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新年歌謠
春回大地,歲序更新,春節是所有華人民間最感興趣的節令。每到農曆新年,為什麼華人特別感覺興奮呢?一是寒冬過去,大地春風和煦,春雨如油,莊稼便欣欣向榮,那一個農民不感興奮呢?二是長年辛勞,到了年終,都得到圓滿的酬報。歡樂的迎接來年,瞻望著新歲鴻圖大展,那一個商民無不感興奮呢!三是人類的共同的心意現象,在受到新的鼓舞,就會怡然迎祥,那許多華人新年祝頌的辭章,誰都會樂於接納,男人、女人、老年、幼童聽到以至自己流露種種新的現象,有誰不感興奮呢?
新的現象的表現,自然使人興奮,新年來到,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更將增加許多興趣,新年民間的俗行、俗信,也就是所有華人在新年,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念,都會自我感奮,而且也會使人同感興奮。
九十四年春節即將到來,有關金門的新年民俗,將是多數先後來自漳州泉州的移民金門民眾最感覺親切的,爰就金門古早流傳著一首新年歌謠,從正月初一依次唱到正月十六,每天民間行事、歌唱出來,十六句歌謠都說出幾件新年的俗信俗行。
儘管民眾戀戀於舊曆年之風光,低徊流連,但時代進化,流光不能倒轉,工業社會,漸代替舊農村生活而興,起居行事,日趨簡便,目前舊曆過年習慣,雖仍保存,而其中繁文縟節卻漸漸省去,這是社會進化必然的趨勢,所以我們對於過舊曆年的觀念,以為「禮不可廢、儀可節省」。祭神祀祖,所以慎終追遠,使民德歸厚,故曰禮不可廢;親友拜年,除長輩及極親密者外,可以賀年卡片達意,故曰儀文可省,提供大家參考採行:
一、「初一榮」:新年第一天,吉凶禍福都在這天注定的,家家戶戶貼春聯,屋子裡比平日打掃乾乾淨淨,神桌上、廚房、水桶、冰箱、衣櫥、桌子要放幾個鎳幣,還有飯糕、春花和芋頭,象徵本年豐衣足食,還有餘賸,吉時一到不約而同的爆竹聲四起,新正來到了。清晨起來,煮一碗麵線,上面放些黑麻油,熱騰騰的供奉神明祖先,供了以後,闔家圍著吃,象徵生命綿長。再煮幾碗蔬菜,但禁用刀來切,因為刀是凶器。孩子們不准到門外去遊玩,怕犯了凶神。女士們仍勤做女紅,男士們卻去大賭特賭的。
二、「初二停」:終年辛苦的主婦們,一年從年頭到年尾沒有休閒的日子,到了初二便要回娘家探親,叫「做客」。如是新婚娘婦,這天一定要她的丈夫同回她的娘家探親,娘家要設宴招待,因此,這天照初一一樣停止工作,女士們歸寧省親賀新年,要帶紅包、水果、餅糖等散給娘家小孩子。
三、「初三無姿娘」:姿娘指家庭漂亮的太太,新娶的媳婦都歸寧去了,遠程的媳婦這時候還沒有回到丈夫家。
四、「初四神落天」:即接神之日,去年臘月二十四日送了灶神和其他神昇到天庭了,正月初四日正是祂們返回人間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清晨起來,沐浴焚香,又把三牲果品(落花生、冰糖、冬瓜條、糕餅)排供在神前,用紙印紅色的雲、馬、車、轎並燃放爆竹,傳說是歡迎神祇降臨,可保一年無事了。同時民間又希望接神的時候,最好是下雨天氣,送神的日子最好是颱風的天氣。另有一種傳說,接神應該遲一點行事,因為神回來遲一些就是表示祂們受了玉皇大帝的青睞,留著祂們多在天庭逗留久些,是一種很好的現象。
五、「初五天神下降」:這一天屋內再怎樣不清潔,都是不敢打掃的,尤其是不敢將污穢的器具放在裡面,怕天神下降,巡查時觸犯了祂,那就凶多吉少了。
六、「初六另空」:就是這天大家空閒著都不愛勤勞作事。
七、「初七七元」:農村裡的民眾,把辛勞積下的五穀展覽出來,又把種種的穀物揀了一些混合蔬菜煮來吃,名叫「七寶湯」,傳說吃了七寶湯以後會百病消除,可以安居無憂。住在城裡的民眾,他們沒有積下來的五穀,採改用豬肉、魚,和蔬菜(芹菜、菠菜、青蔥、大蒜、薺菜)混合煮來吃,也算是過七元了。
八、「初八團圓」:一家人必須團聚,享受天倫之樂,假使媳婦歸寧還未回來,夫家就到外家(娘家)去說話了。
九、「初九天公生」:一般民眾平常相信,一切禍福,都是天注定的。所以時常誠惶誠恐的祈禱,以求薄罪獲福,到了天公生辰那天,大殺牲口,祀神排列有九牲五果六齋、焚香點燭、清茶清酒等滿桌祭品。向空中祭祀,行三跪九叩首禮,然後燒天公金、放鞭炮,也有民眾出錢演木偶戲和請道士和尚來念經。家長手捧麵線向天公祝嘏,長壽萬年,並請保佑全家大小清泰發財。
十、「初十上帝生」:俗稱天爺生日,金城鎮北門境天爺廟每年均有演戲酬神,各地民眾來廟進香,甚為熱鬧。這一天民間傳說叫做「十不動」,原意不知何指,後來訛「十」為「石」,凡是磨、碾、碓臼、搥布石,以石鑿成的器物,一律禁忌動用。
十一、「十一請子婿」:岳家對女婿很親熱的,這一天特別請他到來,招待得非常週到,不過女婿來的時候,也必先攜帶紅包,準備分送給他岳家的孩子們。岳家請女婿的風俗,在 新年行事中,不好少不了它,可是日子是那一天,有的初二,有的是初十一,可能是移前改後,可是新年民歌裡一樣唱著十一請子婿,又稱是「女婿日」。
十二、「十二返去報」:就是說賀新年的客人都回家去了。
十三、「十三食唵糜子配芥菜」:民眾將還沒有拿來把牠用來敬神的食物,就可當做家常便飯來吃。
十四、「十四結燈棚」:元宵要結很高的燈棚,金門現在卻少見了。
十五、「十五上元暝」:又稱元宵節,這天,天官賜福神(土地公)要下凡逛街,祂童心未泯,歡喜和兒童們遊玩。家家戶戶又要點燈結綵,備具祭品敬神祭祖,燃放爆竹,晚上龍燈遊街,舞獅的沿街跳躍舞弄,鑼鼓鞭炮齊聲喧擾,還有樂團奏樂。寺廟之中有各式花燈、燈謎,夜市輝煌,萬眾歡騰。元宵俗行有一個特點是燈綵輝煌,燈是人丁的象徵,燈愈輝煌就是象徵人丁興旺,包含慶丁和添丁的意義,所以元宵的一切活動,無一不是慶丁添丁的俗行。還有甲乙兩村石頭亂擲互擊的俗行,傳說如果不擲石相鬥,便要發生瘟疫,夜裡女士們在神座前拈香,到鄰家聽人說話,再在神前卜下陰信,以定吉凶。小姐們捧一盤飯果到屋角或廁所中,祈禱紡織娘娘教她們做裁縫。
十六、「十六牛相生」:有土塑牛相公傳說,把她接好了手和腳便四處行動,追逐婦女,所以婦女們在牠頭上釘了三個釘子,牠就不會動彈了。人們還怕牠作怪,要到牠十六生辰時候,才敢替牠接上手腳和穿上新衣。現在都也不見了。
以上的金門古早的新年風俗,可以看出過春節的俗信和俗行,無論男女老幼,充沛著倫理思想,個個興高彩烈。一年之計在於春,也就都在迎祥辟邪,和樂融融,歡歡喜喜的又過了一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