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札記》這裡才是我的家
陪妻赴醫院復健,她一番好意,不要我留在空氣污濁地下一樓的診療室陪伴,囑咐到花園中透透氣。雖不放心也不好拂逆她的體貼,只好把她留給復健師,獨自信步往上走出室外。
天氣突然轉涼,初冬上午確有幾分寒意。門診室左側有片空地,植有七八株古老的榕樹,盤根錯節編織成一大片綠蔭。醫院很貼心地架設了約二十幾張鐵質的雙人座公園椅,等候看診或陪同來的親友很多,幾乎坐滿了所有的位置。我四處張望好一陣子,好不容易在垃圾桶的旁邊,找到一張別人嫌髒的椅子坐下來。打開事先準備的報紙,耐心的等待。偶而抬頭望望四周,患者的痛苦與親友的焦躁,全寫在臉上,讓人感同身受。正巧有位老先生找不到座位,我向他揮手示意請他坐下,他的腳大概有問題,拖著地用力走路的樣子叫人不忍心,我快走幾步把他扶了過來。
「老哥哥,來看病?自己過來?」把座位挪給他後我關懷問起。老先生一開口,濃濃的鄉音不用問也知道他來自何方:「孤獨老頭子,誰會陪我來?」我驚懼這樣一個連走路都不穩的老人,要如何單獨過活:「在老家結婚沒幾天,逃離家鄉隨著部隊走遍半個大陸,最後流落到這裡。原以為馬上就回去,怎知道一等五十多年!」故事應該很長,結局大多一樣,趕緊抓重點問:「現在怎麼過日子?」老先生充滿感恩說:「還好國家沒忘記我們這批孤苦無依的老人,每個月萬把塊錢,很好啦,有饅頭啃就能活下去。」有時覺得人間事實在有太多的不平與無奈,活在同一個太陽下,有人一擲千金面不改色,卻有另一群人,只要擁有一個能活命的饅頭就心滿意足!想起頗感心酸,轉個較溫馨的話題:「有回老家看看嗎?」老先生似乎感觸良多:「回是回啦,但老婆改嫁了,兒女也不是我生的,沒有血緣關係,再怎樣作也親不起來。幾十年了,老一輩早就不在了,同輩幾乎沒人認得我,回去又怎樣?在那頭我叫台胞,心中很不踏實。在這裡才有家的感覺。年頭變了,原本的老家變別人的家,以前在老家從來沒聽過的地方,現在卻成了我終老的家。」老先生的感傷,一定受了相當程度的刺激才有感而發的。
話談到這裡,真不知如何安慰他。立即提醒說:「看病的時間輪到了嗎?腳那裡不舒服?要不要我扶您進去?」老先生不失豪邁本色,連說幾次不用,推開我扶他的手,拖著地一步步地遠去,當背影消失的那時,我心中不禁默默為他祈禱:「人生美好的仗尚未打完,但願您為自己好好打完這場完美的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