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札記》新年談年畫
每當春節將近,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都把房院打掃乾淨,在窗旁、門上、廳堂、臥室、以及灶前、院內的神龕上,貼上新的年畫,現在生活方式改變,通常只在牆、門、窗上貼年畫。藉此以祈求上天賜與幸福,消除災禍與不幸,整個屋子也因此感覺煥然一新,充滿了喜氣洋洋的年節氣氛。年畫的內容,在歷史上,由早期的門神,拓展為歡度喜慶、納福迎祥,後來亦延伸至故事戲曲、民俗風情和時事,表現了民眾的情感,以及關心的事情。有時政府亦利用年畫輔翼道德,例如滿清盛世時,朝廷勸導百姓孝順父母,和睦鄉里,以及相夫教子,安居樂業。於是,年畫中出現了如「蓮生貴子圖」、「仕女圖」等以仕女、娃娃為題材的作品。
在蔣夢麟先生著的︽西潮︾一書,第五章「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開頭部分,我注意到一段關於年畫的記載。他講到新年時,有小販前來村子販賣年畫,年畫的內容,有的是國家大事,有的是劇中的情節。有一年,一套新鮮的五彩套色年畫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因為它畫的內容是一八九四年的甲午戰爭,書中寫到:「其中一張畫的是渤海上的海戰場面,日本艦隊中的一艘軍艦已被幾罐裝滿火藥的大瓦罐擊中起火,軍艦正在下沉:::」另一段則有「一幅畫中則畫了一群戴著銬鍊的日本俘虜,有的則關在籠子裏。」當然,年畫中的勝仗不是真實的,事實上是清廷打了個大敗仗,巨額賠款外,還割讓了台灣。不過,這套年畫的出現,反映了民間對國事的關心,雖然與事實不符,與其說是有意欺騙,不如說是當時人對國富兵強的期盼吧!
他所描述的地方是位於浙江省錢塘江沿岸,沖積平原上的蔣村,是成千上萬的類似農村裏的一個,自此以後,蔣村及其他各地還要經歷不同程度的磨難,其主要情節,即是在「西潮」之下,民族救亡圖存的故事。關於甲午戰爭的年畫,我在一本介紹浮世繪的書中,看過日本製作的年畫,把清廷軍艦畫得比實際更加不堪一擊。可見得都以年畫作為宣傳,鼓舞民眾沉迷於勝利的喜悅之中,只是我方未記取失敗教訓要付出代價,而日本以為可以征服世界,恣意侵略,日後也要導致失敗的惡報。
記得小時候,曾經看過外公展示一幅特殊的年畫,是民國初年的,所以有些發黃破舊,那人物造型,以及用色,十分像當年的廣告畫,穿著深紅色旗袍的婦女,拿著象徵富貴的牡丹花,除了勾邊以外,還儘量模仿西方傳來的光影表現,雖然技巧稱不上純熟,仍造出一種立體感,在年畫中,算是較稀奇的。如今外公已經過世,那幅年畫也不知道到哪裡去了,想到沒有保存下來,也沒有仔細地詢問這年畫的來龍去脈,真是可惜!只是聽說來自廣州,想來那裏是五口通商地點之一,久與外國接觸,民間藝匠在耳濡目染下,學習到西方版畫技法,應也是自然的事了。由此可見,從內容到技法,單看年畫的演變,我們就可看出受西方影響漸深了。
前幾年到大陸觀光,看到一本書,是︽現代中國年畫︾,我好奇於是怎樣的現代法?閱覽欣賞後,才知道畫中有的是對政治人物的崇拜,以及對現代生活的頌揚,技巧是寫實表現,類似於許多我們早已習見的學院派繪畫,只是既是年畫,即主要以版畫為主,方便於大量印製。例如一幅︽春暖萬家︾,是鄧小平抱著肥胖的娃娃,歡喜地過新年,滿桌子水果與零食,充滿祥和富足的氣氛。我想,年畫西化之後,有這樣的發展,也算合乎邏輯的:用西方技巧表現中國式的理想,讓人覺得政治領袖能與民同樂。而台灣地區則吸收了現代藝術的養分,因此較追求形式上的個人風格,題材方面,承襲吉祥圖案的象徵居多,例如陳永欽的︽榴開富貴慶有餘︾,石榴象徵多子多孫,魚象徵「有餘」,即富貴的意思,然而中軸排列的構圖,帶有喜感的造型,都有作者的個人特色。
至於民間,年畫採用了新的印製技術,可以印製得更多,品質又好,形式和內容,卻反而有復古的趨勢。形式多是線描填色,縱使有漸層的效果,也常是近似傳統的渲染法,而非西方的對光影之表現。內容則是歷史及戲劇人物,或吉祥圖案的年畫,佔了大多數,曾一度新奇的輪船、大砲、西服:::都不見了。「若是年畫裏有現代的東西感覺如何?」我問。「那不是很怪嗎?」年輕人這麼回答我。也許中國人還是習慣過傳統的年吧!許多書局都有販售年畫應景,我選購了幾張年畫,有雞年的金雞報喜,還有象徵財、子、壽的三仙人,另有一張有滿籃的金桔,貼於室內,果然使家中生色不少,配合新春新喜新氣象,願來年平安順利、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