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昔日流動小販

發布日期:
作者: 吳家箴。
點閱率:1,167

陳黎先生所寫的「聲音鐘」一文,一開頭便說:「我喜歡那些像鐘一般準確出現的小販的叫賣聲」,作者藉描述小販從早到晚的各種叫賣聲,刻畫出人們的生活樣貌。這篇文章令我想到每天從我家(指台北)門前經過的這些小販的叫賣聲──「報紙、簿仔紙,拿來賣」、「壞鐵仔報紙」、「壞冰箱、壞電視、壞黑督嘜,拿來賣」(收破爛的)、「磨剪刀、磨菜刀」、「修理玻璃、修理紗窗」、「苦茶油」、「臭豆腐」、「燒肉粽」::,真是不一而足,這些都是現代版的小販。

然而是交通不便利,商業不繁榮的當年(指早期的金門),流動小販曾經走紅一段漫長的歲月,靠著苦力的挑夫,一村走過一村,藉著一支扁擔,沿途叫賣,肩膀早已磨出一層厚厚的繭,每到一村,左鄰右舍聞聲而至,這些小販,各有叫賣的特色,有的用敲擊的,有的用搖鈴的,有的用叫喊的,以讓消費者易辨識,這些小販,由於距今久遠,記憶已模糊,只好請教母親,以彌補遺忘與不足。

一、搖鼓的─「咯咯咯,咯咯咯,:::」搖鼓的聲音由遠及近,左鄰右舍紛至沓來,有如今日的FANS,見到偶像來到一般,一位用扁擔挑著兩櫃琳琅滿目的小商品,舉凡椪粉、面油、頭梳、寶鏡、剪刀、香水、襪子、針線、木尺::等,這些都是婦女的最愛,可說應有盡有,難怪母親說:「搖鼓ㄌㄨㄥ,賣雜碎」,此話應是「木櫃雖小,百貨俱全」,就像一小型的流動商店。

二、賣好吃糖的──數十年沒吃了,依稀記得「好吃糖」是乳白色的,黏答答的,軟硬適中,有點像現在的牛軋糖,應是用煮的或蒸的,讓這些材料溶解混合,冷卻後便凝固成一片(塊),放置木板上,賣好吃糖的小販,肩挑兩籃,手持小鐵鎚和小削刀,相互撞擊,發出響聲,以此為訊,這是小朋友的最愛,可以用錢買,也可用酒瓶換,小販把削刀放在預設的定點上,用小鐵鎚敲擊,好吃糖便一片片削下,滋味如何,如同一般糖果。

三、賣麥芽膏的──小時候我們稱麥芽糖為麥芽膏,成品大都是小販自煮,溶解後倒入桶內冷卻而成,小販一到,成群的小孩尾隨其後,可用錢買,也可用壞銅舊錫換,小販左手拿著竹籤,右手以拇指與食指拈取,而後纏繞在竹籤上,成一圓形的棒棒糖,小孩子買了之後,放在口中,或含或舔,細細品嚐,捨不得一口吞下。

四、賣霜枝的──金門人所說的霜枝,就是冰棒,台灣人稱為枝仔冰,在當年還沒採用冰筒之前,賣霜枝的都是背著木箱,手持搖鈴,為了防止冰棒溶解,箱內以層層袋仔布包裹,記得我讀國小時,教室在二樓,趁著老師不在時,我們把五角丟下樓,賣霜枝的就把冰棒丟上去,這樣一丟一接,幾乎萬無一失,想來還真有趣。

五、剃頭的──記得兒時理髮,不必遠赴理髮店,每隔一段時日,「剃頭的」便會出現,手提一木箱,走訪各村里,木箱內裝著簡便的理髮用具,主要的是剃刀、推剪、梳子、毛刷、磨刀皮,其餘如毛巾、臉盆、椅子,則用自家的,非常合乎衛生,這家理完換他家,大人小孩一起理,一個三、五塊錢,亦頗經濟實惠。

六、賣燒炸粿的──浦邊有位人稱「泰山」的先生,所炸的炸粿,香酥可口,如今回顧,似乎還口齒留香,主要原料是海蚵、高麗菜、麵粉和蔥,攪拌之後油炸,再沾醬油等佐料,大小如今日之碗粿,小販用鉤籃提著,每到一處,不到一下子功夫,隨被搶購一空。

七、牽豬哥的──以前農村社會,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養豬,兒時常見一位先生,左手牽著一隻又肥又壯的豬哥,右手持著一支樹枝,一村走過一村,尋找需要配種生育的母豬,每在一處,牽豬哥的先生就會運用純熟的技巧,輔助豬哥與母豬進行交配,完畢之後,母豬主人要付費,有些小孩非常好奇,常會跟隨觀察整個過程。

八、賣蚵仔麵線──「台灣的,蚵仔麵線,一碗兩塊半」,當年只要登陸艇一抵金門新頭碼頭,成群提著鉤籃的婦女,早已等候多時,飢腸轆轆的乘客迫不及待地大啖幾碗,尤其是寒冬,熱騰騰的蚵仔麵線一下肚,隨即暖和起來,精神倍增。

九、賣魚的──魚販大都來自陳坑、尚義、料羅、漁村、溪邊、新頭等地的討海人,自捕自售,肩挑兩籃,攜帶秤子,主要的漁貨是黃隻、白魚、大頭魚、青鱗、馬加等,許多家庭主婦只要見到賣魚的來到,都會出來選購一番,一則魚類新鮮,二則價錢公道,也不用去擠市場,真是方便,一舉數得。

十、賣蚵的──記得小時候,常有賣海蚵的沿村叫賣,也許是位小女孩,也許是位老阿嫂,她們手提鉤籃,內以小碗裝盛海蚵,一碗一元,她們都是自產自銷,天未亮就要下海剷蚵,回來還要剖殼,然後再去兜售,說來也不好賺,純是靠著苦力與時間換取得來。

十一、補雨傘、磨菜刀的──在物資缺乏的年代,雨傘得之不易,如有破損,亦捨不得丟棄,能補則補,能修則修,當年就有補雨傘的小販流動鄉里,技術一流,可為顧客換支架、補破洞,收費低廉,另外,他也附帶磨剪刀和菜刀。

十二、賣金紙和麵線的──有位盤山人,人好又老實,肩挑兩籃的金紙和麵線,五鄉八保、跋山過嶺,不知走了多少村莊,但都很有規律的來到浦邊,母親是他的長久顧客,可用錢買,也可用土雞蛋換,另外也賣火柴和肥皂。

在交通不便、經濟蕭條的年代,有些鄉下人足不出村,從未去過後埔,逛過大街,故而日常所需,相當仰賴這些小販,無怪乎當年小販,形形色色,源源不絕。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交通的發達,靠著苦力的挑夫,有些早已絕跡,有些則逐漸轉型,取而代之的是機車、三輪車、小貨車的流動攤販,他們以車代肩,與早期版的小販,前後兩相對照,顯現截然不同的畫面。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