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戰地金門的空間營造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675
字型大小:

──兼論其保存價值與再利用之構想

遊客登臨頂樓,近可一覽後浦(金城鎮)全景、浯江海潮,遠可眺望建功嶼、烈嶼風光及大陸山河。莒光樓曾作為中華民國郵票的圖案,發行版色甚多,隨著郵票傳佈全球,馳名中外,成為許多國內外賓客訪金的第一站,與「毋忘在莒」勒石同樣成為戰地金門著名的地標性建築。

四、戰役史蹟保存價值及其再利用構想

1.金門戰役史蹟的保存價值

二十世紀中葉,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局勢就是東西陣營的冷戰(Cold War)。冷戰一辭為美評論家李普曼所首創。1947年,美國務院設計局長肯楠以「俄國行動的根源」為題,指共黨煽動、滲透、顛覆,以引發革命,侵吞世界(發表於外交季刊)。李普曼申論肯楠觀點,題為「冷戰」,指蘇俄將以無形戰爭,贏得世界有形戰爭(發表於紐約論壇報,Tribune)。而冷戰最重要的火藥庫有三個地方:東西德的柏林、南北韓的板門店及台灣海峽的金門。

1970年代,隨著國際局勢的和緩、美蘇中關係的改變,嚴峻對峙的冷戰態勢大大降低。以金門為例,軍事強奪(登陸、砲擊等手段)即轉為「單打雙不打」─一種形式上的威嚇:::的方式,且多數為殺傷力不大的宣傳彈。但是這並不代表這些冷戰衝突點完全擺脫戰地的陰影,相反地,以金門為例,正因為實質戰爭的減緩,才行有餘力(無論是人力或資金)大量進行戰地設施的興建,特別是像地下坑道這種巨型的工程,大多數都是在1958年八二三砲戰(Quemoy Crisis)之後才動工,各戰鬥村的地下坑道,甚至是1980年代初竣工完成,顯然當時積極備戰的態度,並未真正隨冷戰緩和而放慢腳步。

而今,世界冷戰的衝突點,命運各異。柏林圍牆於1989年被推倒,兩德統一。南北韓依舊對峙,朝鮮半島仍為世界火藥庫,板門店仍為神秘禁區。只有金門,在兩岸特殊的關係下,已解除戰地政務的統治、開放觀光,同時仍保存完整且豐富的戰役史蹟,世人可自由踏上金門島群,一覽世界冷戰及兩岸對峙的歷史場景(儘管太武山的中央w|道仍為軍事使用,但現已開放的據點、小艇坑道已頗可觀),歷史意義不言可喻。

另外,從空間本體及環境景觀的角度來看,這些軍事設施如前所述,服膺了防禦的基本原則,成為隱藏性的地景,一部份與自然環境融合得非常密切,恰好符合當前生態基地、綠建築的準則,幾十年下來昔日軍事地景已成生態多樣、生機蓬勃的環境,如海岸據點或軍事營區;一部份則是鬼斧神工,化不可能為可能,充分發揮當時的土木建築之技術,也具體呈現當時戰地不屈不饒的精神意涵。

是故,金門戰役史蹟之保存價值非常之高,類型也相當多元,不但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資產,亦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的價值。

2.金門戰役史蹟的再利用芻議

隨著金門的非軍事化,戰役史蹟的消失漸趨嚴重。走出戰爭威脅及軍事統治之陰影,無庸置疑是金門人的企盼,更是普世的價值,然而社會經濟體制的「去軍事化」,並不代表應該在空間景觀上的「去戰地化」。戰地景觀的特色,是金門不同於台灣各地、甚至是不同於廈泉漳等閩南城鄉的關鍵要素,在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致化的浪潮下,保存戰地景觀是確保金門主體性的策略,也是觀光產業的利基。

我非常了解,金門作為長期被軍事統治、壓抑的社會,在面對台灣西部及廈門、泉州、漳州等地高度現代化的對比下,渴望「大發展」、「大建設」的企圖心,但是從區域分工、城鄉發展的專業角度來看,「歷史文化的保存」及「生態環境的保育」才是金門永續發展的路線,確實別無他途。任何畫大餅、吹牛皮的發展論述,以及大大小小、缺乏整體規劃的建設,只會讓金門自廢武功,喪失競爭的條件。這就是為什麼成功大學建築系傅朝卿教授在2003年「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的專題演講裡,語重心長說出:「不當的建設對金門的破壞,比八二三砲戰還嚴重!」的警語了。

今日,兩岸和解、金馬撤軍的趨勢非常明顯,閒置軍事愈來愈多,戰役史蹟再利用之議題已經浮上檯面,值得主事者重視。對於零星、逐步釋出的戰役史蹟,勢必需要一些整體策略及配套措施,方能引導金門未來的發展。以下,提出一些芻議,作為大家思考此一課題的起點:

(1)以空間保存與再利用為手段,建立金門成為和平地景公園(Peace Park)、戰爭博物園區(War Museum)的發展願景,兼顧戰地歷史保存及自然生態保育。

(2)編列預算,分年、分區、分項目進行戰役史蹟及軍事設施的普查研究,並評估其保存價值。

(3)宜參考世界知名戰爭博物館之營運經驗,如法國諾曼第的戰爭博物館,在適當規劃的指導下,積極培育人才、進行財務分析、持續行銷宣傳,以確保永續經營。換言之,使得金門的戰役史蹟轉型為文化產業。

(4)根據不同的保存價值,研擬不同的再利用對策。價值高者以原貌保存及情境體驗展示為主,其餘部分可根據基地條件的特色賦予不同的想像與可能性,並尋求現有法令的突破,如部分閒置靶場可改為實彈射擊(需要有效管理)、海岸據點可改成虛擬實境的電動遊戲場(需要軟體的開發)、特色咖啡館或酒吧等,讓昔日的戰役史蹟成為今日的異質空間。其中,從目前條件來看,以烈嶼環島徹車道週邊的據點,最具再利用力,可優先推動。

(5)積極協調軍方,移撥戰地政務時期的相關檔案,提供展覽、研究之用;並投入相關研究,在現有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知名研究機構與學者(如哈佛大學東亞所的Michael A. Szonyi已多次來金研究),更全面、系統性進行戰地金門的研究,彙整成果、出版推廣。

(6)在這些動人的戰地歷史故事基礎上,鼓勵不同領域的創作,如地景藝術、電影、音樂、舞台劇等,媲美以越戰為背景、世界著名的「西貢小姐」(Miss Saigon)音樂劇。衷心盼望,金門可以真正重視金門戰役史蹟的保存,公部門能夠有智慧、有方法、有策略、有魄力,由近而遠、由小至大,逐步落實上述理念。民間社會也應多多參與及支持,並以此檢視公共政策的方向。如果真能這樣,世界遺產的目標當不遠,金門前景則有曙光。

︽閩書︾云:「浯洲西連烈嶼、中左(廈門),南達擔嶼、鎮海,料羅盡其東,官澳極其北。雖土壤之廣,金與廈共為海洋的鎖鑰,全邑之藩籬,而金尤要於廈也」(何喬遠,︽閩書︾,明崇禎間(1628│1644)刊配補鈔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庫藏)。︽讀史方輿紀要︾亦載:「同安三面距海,金廈尤為險要,門戶之防也」(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清康熙間(1662│1722)職思堂清鈔底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庫藏)。

金門的電力事業始於1958年8月,一開始設發電機於金城鎮東門里公所,供應機關學校及夜間照明,一份尚未解密的軍方資料記載:「發電廠于民國四十七年八月由部隊協建,工程費三萬七千七百元,由政委會補助興建。

本發電廠位于金城鎮東門里公所附近,完工後,對金城鎮各機關學校民眾,電力供應與夜間照明,收效甚著」(資料來源:金門防衛司令部,︽金門工程簡史︾,未出版,1965);1964年5月,有鑒於民間用電需求增加,蔣孝文來金,建議台電公司興建莒光發電所,供電漸趨普及,「金門最近幾年來一般民眾,生活水準提高,對電器設備需要迫切,確是事實,蔣孝文先生來金訪問,有鑒於此,乃建議台灣電力公司,支援本縣二○○kw發電機一部,置於莒光樓附近掩體內,以供金城鎮發電之用。該項工程係由陸軍第廿六師砲兵協建,於民國五十三年五月廿日開工,同年九月三十日完工後,即安裝線路,開始供電,使金城鎮夜間大放光明,機關、學校、民眾,均蒙受其惠」(資料來源:金門防衛司令部,︽金門工程簡史︾,未出版,1965)。

尚未完全解密的軍方資料,記載:「金門地區開鑿小艇坑道,始於民國五十二年七月,其地點選於金門半島西南之塔山,由步兵第二十六師主其才,其目的在開闢一小水陸碼頭,以利於運輸小艇之掩蔽。隨工程之進展,益感此項措施對今後作戰任務遂行,價值極大,乃於是年春秋籌劃,再於金門本島之漁村、大帽山、及小金門之九宮碼頭附近,各開鑿一處。計劃容量為小艇117艘。嗣奉先總統蔣中正指示再行擴建,增加容量至167艘,此乃國軍在金門發展戰備工程之新猷。蓋其設計介於兩棲之間,與潮汐發生直接影響,故於施工前,曾由海軍總部派技術人員來金,就各現場海岸水文狀況實施勘測,並設計坑道自動啟閉之閘門。對航道之海底狀況,則於五十三年元月,由海軍水中爆破人員實施潛水偵察作業。該工程時限迫促,施工部隊咸以二十四小時制之作業編組兼夜工作。為配合潮汐狀況,甚至動員數千人,以行清除爆石作業。:::綜觀是項工程,動用人力達八十一萬餘人日,除石量多達廿二萬立方公尺,其艱鉅程度,概可想而見」(資料來源:金門防衛司令部,︽金門工程簡史︾,未出版,1965)。

今天著名的金門高粱酒產業,即是胡璉將軍所倡導推廣的。他勸導民眾廣植高粱,訂定高粱與大米一比一的兌換制度,為金門農業導向新境界。

八二三砲戰,自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起,至十月五日止,在四十四天中,共軍砲擊金門計四十四萬四千四百二十三發(另有統計數字為四十七萬九千五百五十四發,其計算時間為迄四十八年元月六日止)(︽金門縣志︾︿卷九兵事志﹀,1992,金門:金門縣政府,頁1252)。

莒光樓的設計者,在一些胡璉將軍的傳記及︽金門縣志︾(1992)記載為沈學海。不過根據我們向各建築師公會的求證,並無沈學海建築師。接下來我們以全國戶籍資料查詢,得到一位住在高雄地區、現年七十多歲沈學海先生的資料,經以書信及電話求證,他並非從事建築行業,也未曾到過金門。再來,我們進一步與已退休、現旅居美國的名建築師沈祖海先生聯繫求證,他也未在金門有任何作品。金防部大智樓所藏之文書資料,也沒有莒光樓設計者的記載。莒光樓由誰繪圖設計,有待軍方檔案進一步解密,方能得知。

賴生明,江西人,民國三十八年在十二兵團當兵。三十九年七月,共軍以絕對優勢的兵力,突襲大擔島,登陸得逞,全島發生激烈的戰鬥。國軍史恆豐營長與所屬各連,陷於混戰與苦戰。史恆豐為了安定單獨作戰的第一連,派賴生明穿越敵陣,去告訴該連連長:「沉著應戰,對敵力攻,營長即來救援。」賴生明那時才十八歲。身背一枝卡賓槍,穿越敵軍陣中,受傷不顧,裹創而行,終於達成任務:::。(王禹廷,︽胡璉評傳︾,台北:傳記文學,1987,頁225;廖汀,︽力挽狂瀾的勇者:胡璉傳︾,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頁175│76)。

冷戰(Cold War),係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國為首的民主集團和以蘇聯為首的共產集團間的相互鬥爭,這一鬥爭不致演成大規模戰爭或「熱戰」。在冷戰中,雙方使用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心理,及軍事性的各種手段。雙方互控對方圖謀統治世界,自稱己方政治與經濟制度較對方好,各自加強軍備。這一情況使國際爭執難以透過妥協而獲得和平解決。各國人民皆擔心,區域戰爭可能觸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毀滅人類。在冷戰過程中,蘇聯利用冷戰策略使東歐諸國、中國大陸、中南半島等淪於共黨統治。對蘇聯而言,冷戰有兩種主要形式:政治作戰和非軍事或有限軍事暴力行為。蘇聯且善於把政治、經濟、心理等非軍事的鬥爭方式與軍事戰爭融合為一個整體,發揮相當效能。六十年代內,兩大集團內部皆發生分裂,冷戰性質改變。七十年代開始了「緩和」,東西兩大集團對抗降低(中國文化大學資訊中心,中華百科全書網站http://living.pccu.edu.tw/chinese/data,「冷戰」條目)。

(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