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囝仔懷想曲》來去看電影

發布日期:
作者: 吳素霞。
點閱率:1,011

「媽咪,電影院裡是長什麼樣子呢?」帶兩個兒子坐公車訪友,大兒子指著車窗外的「某某影城」的廣告看板問。

唔?確實從未曾帶他們進過電影院,我自己也將近十年沒進過電影院了。

小時候最早接觸電影就是村裡有駐軍,偶爾會有「搬(播)電影」的福利。下午放學回來,看到祖厝(祠堂)前的大埕拉起了大大的白布幔,空氣中瀰漫著一股像是節慶廟會時才有的熱鬧氣息,連大人們也都早早地呼兒喚女回家:「吃糜、洗腳手倘來去看搬電影」。

我和愛哭弟早早搬了小板凳去搶佔前面的位置。燈光一往大白布幔照去,放映電影的阿兵哥面前像輪子似的東西開始轉動,大人小孩早已坐滿布幔前。電影一開始我和愛哭弟才知慘了:前面的阿寶往大椅條一坐就擋住我們的視線,叫他放低身體他又不肯,我和愛哭弟唏唏碎碎小聲和阿寶吵架,接著越來越大聲,旁邊的大人出聲制止:「猴囝仔,看電影惦惦啦!」。阿寶人高馬大我們不敢對他怎樣,我們就偷捏他才三歲的臭頭弟仔出氣,臭頭弟仔哭聲驚天蓋地,怎麼哄也都哄不止,旁邊的大人被吵得不耐煩的發話:「哪ㄟ哭不靜咧?娶娶返回去厚恁老母呦啦!(怎麼都哭不止呢?帶回去給你媽媽哄啦)!」阿寶不情願的帶著臭頭弟仔離去,我們以為可以把板凳往前移來個「鳩佔鵲巢」,沒想到被旁邊的大人捷足先登,一屁股給坐走了。這下我和愛哭弟只得往「人縫」裡伸長脖子看電影了。

一直到小四還是小五那年吧!駐軍撤離了村子,村子裡也就沒有「搬電影」可看了。

當然,真正看電影要到城裡的電影院去。可鄉下人家哪可能隨便就去看電影?電影院其實是為島上數萬駐軍應運而生的「產物」。過年時去城裡看場電影就是最好的「慶祝」方式了。所以那時過年期間的電影院連走道都擠滿了人,電影院就乾脆不清場,一場接一場地大發利市。有時進場的時間不對,放映的是下半場,那也就先看下半場再接著等看上半場,劇情「逗」不上不重要,過年看電影:就是應景嘛!

除了過年時看電影,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活動時也要去看電影:那就是男女相親後的「第一次約會」。

那時男女的婚姻大事仍憑媒妁之言,男方在相親之後若滿意對方,就約女方出來看電影,倆人去看了電影便意味著這門親事「穩成」的啦!我的細漢舅和細漢妗的第一次約會我就有「參加」哦!

那時細漢舅和細漢妗初次去看電影,我「死猴爛羊」(死纏爛打)的吵著要跟。到了電影院門口,細漢舅對那個坐在門口撕票的人說我還沒上學所以不用買票,我趕快說不是、不是,我早就已經上二年級了,細漢舅用力敲我的頭,那人看了一眼還是放我進去了。我覺得那個人好神氣,當下馬上把「我的志願」從雜貨店的老闆改成「撕票」的人。

電影院裡我坐在細漢舅和細漢妗中間,從唱完國歌開始,我一會兒吵著要喝汽水,一會兒嚷著要吃餅乾,一會兒求著給買冰棒,再不就是要放尿,細漢舅氣得直瞪眼又不好發作;「伊沒水,阮老師卡水啦!」我還很「白目」的指著細漢妗對細漢舅提出這樣的「建言」::::電影院黑摸摸看不到他們的表情,幸好看完電影後隔沒多少日子,細漢舅和細漢妗就成親了,否則:「破壞姻緣」這罪過可就大了。

那時電影的內容都很「含蓄」,武打片頂多刀揮出去血灑一下,文藝愛情片就是男生女生手牽手走在一起,下一個鏡頭還是男生女生手牽手走在一起,只是那個女生的肚子已經變大了。這使得我直到上國中,對於和男生牽手就會懷孕生小孩這事一直都深信不疑。

上了高中,班上的死黨阿麗收到男生傳來的紙條說想約她週末去看電影,一群人放學後揹著書包浩浩蕩蕩的去「作陪」,對方來幫忙「壯膽」的陣容也不小;結果男生坐在單號區女生坐在雙號區,男女主角從頭到尾沒交談到一句話,電影看完了燈光一亮,大夥兒們就鳥獸散去,不知這算是哪門子的「約會」?如今想起仍要笑疼肚皮。

等到我出社會,那時已流行「MTV」,一群相識的人一起看錄影帶笑鬧由我,要比上電影院自在多了,而且電影票價動輒二、三百元豈是我們這些節儉孩子捨得花的!那時住在宿舍假日無處去,和幾個室友一起到「MTV」去,平均分攤每人花不到五十塊錢就可以消磨一整天哩!

我和老公相識是經由親友介紹的,我們的第一次約會也是去看電影。好笑的是,一直到婚後老公才透露:那天看完電影回去,婆婆從金門打電話來問他「進度」如何?他說去看了電影,婆婆在話筒另一端「胸有成竹」的說:「有甲汝去看電影就會成啦!」天啊!怎麼細漢舅那年代的「電影魔咒」隔了二十年仍會應驗了呢?

雖然「家庭電影院」的設備早就普遍風行,而且我對於「看搬電影」並不大熱衷,但想起從小在家鄉看電影的記事,仍令我深深懷念:::。嗯!看來我得找個機會帶孩子到電影院體驗體驗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