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戰地金門的空間營造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1,063
字型大小:

──兼論其保存價值與再利用之構想

一、戰地社會的建構

1.金門的地理形勢與戰略地位

金門,舊稱浯洲、浯江、浯島、滄浯,由金門本島、烈嶼、大小嶝諸島組成。位處福建東南海域,內捍漳廈,外制台澎,形勢險要,因「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勢而得名。從明初到近代,金門一直是海疆重鎮,兵家必爭之地。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千戶所及巡檢司,築城禦敵;嘉靖年間的名將俞大猷以此練兵防倭,明鄭以此抗清驅荷,均說明了歷史上金門戰略地位的重要性。

2.「反攻復國之跳板,世界和平之前衛」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國民政府退居台灣,金門與馬祖成為保衛台澎的海疆前線,在世界兩大陣營冷戰的年代,這裡是「反攻復國之跳板,世界和平之前衛」。

金門之於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民國三十八年的「古寧頭戰役」、四十三年的「九三戰役」、四十七年的「八二三砲戰」等戰役,金門軍民齊心協力,固守國土,奠定了近半世紀以來台灣的和平繁榮。蔣中正總統曾向美國的媒體談到:「無金馬即無台澎,有台澎便有大陸」(1955年);國府行政院長俞鴻鈞指出:「金門及馬祖之防衛,不僅對台灣之防衛有密切關連,且與整個西太平洋陣線,均有極重要之關係」(1951年)。美國國務卿杜勒斯亦曾發表聲明:「包括金門及馬祖的沿海島嶼,對中華民國有極重大的意義,且與柏林對西方的重要性相比擬」(1958年)。金門,在兩岸關係緊繃的年代,作為圍堵共產政權的前哨基地,再度扮演了「固若金湯,雄鎮海門」的角色。

3.戰地社會的特色

金門為典型漢人宗族社會,歷來文風鼎盛,崇禮尚義,有「海濱鄒魯」之美譽。清季武將輩出,勳績彪炳。近代以來,鄉僑遠渡南洋,尋求生機;匯款返鄉,或贍養族人,或興修大厝,造就了豐富的「中西合璧」的僑鄉文化。

但自國府退守台灣之後,金門擔負起反攻復國前線的歷史責任,當然也不免進行了社會與空間的改造。首先是裁撤自民國四年(1915年)以來設立的金門縣政府,改立軍管區,並分金東、金西、烈嶼區以統管軍事、民政、總務等事項;民國三十九年改制為金門行政公署。四十二年雖恢復縣治,但仍不脫軍事管理的色彩。四十五年定為「戰地政務實驗區」,成立戰地政務委員會,下轄金門縣政府及會屬單位(物資供應處、金門酒廠、金門電力公司、西園鹽場、正氣中華報社、金門高中、金門農工職校等單位),強調一元化的統攝與控制;四十九年之後更以「建設金門為三民主義模範縣」為目標,加快發展的腳步。

金門的傳統社會組織亦在這個「軍事化」的歷史過程中,被進一步改造。於是,為了加強對鄉民的管制與組訓,民國四十五年、四十七年先後推行「強化戰地組織」與「五戶聯保」制度,將原有的「民防指揮部」改為「民防總部」,並積極與警察結合,強調「警察為體,民防為用」,擴大社會動員力量。民防的編組乃是由十八歲至四十五歲的役齡男子,經體檢合格後,依年齡分組而編入「民防中隊」,其餘人口則編入「婦女中隊」及「預備分隊」,以達到全體動員之目的。「藏兵於民」的社會動員,相當程度改變了金門的傳統社會構造。

在一份名為︽金門三民主義實驗縣實施大綱執行計畫︾(1981年)提到:「建設金門為『三民主義模範縣』為總目標:一、奉行民族主義││恢宏倫理文化,堅定反共愛國意志,建立『戰鬥』的金門。二、貫徹民權主義──規範崇法務實風尚,建立『團結』的金門。三、實踐民生主義─發展科學經濟,實現繁榮均富目標,建立『富康』的金門」。這「戰鬥」、「團結」、「富康」的金門,背後其實是金門傳統社會高度「軍事化」的代價。在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七日解除戰地政務以前,四十餘年戰地的建構,雖塑造出團結穩定、夜不閉戶的金門,但確實也遏止了社會多元化的發展,犧牲了人權及自由。金門作為台海和平的守護神,昔日的歷史情境,值得我們謙卑的學習與體驗。

二、戰地空間的形成

1.「地下金門」的建構

在兩岸兵戎相見的年代,金門島被建構成一個大的戰地空間。在軍事設施方面,歷任司令官無不以加強金門防務為職志,於是在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後,積極將軍事設施地下化,如第五任(1961│1965年)司令官王多年將軍開鑿擎天廳、小艇坑道及各式坑道等地下工事,博得了「地下司令」之稱號。以目前開放參觀的軍事空間,小艇坑道是最引人入勝者之一,如古崗附近的翟山坑道與小金門的九宮(四維)坑道。金門,就在這些艱辛的軍事工程過程中,逐步成為「地下金門」之堅強軍事堡壘。

2.道路系統與路景

金門,有著相當濃郁的戰地氛圍(battlefield aura)。一般人都會發現,金門的道路,除中央公路(伯玉路)為四線道寬之外,絕大多數的道路為二線道,兩旁種滿木麻黃,風景相當一致;而且,在許多的圓環中,採取了非正交(非90度)的交通網狀系統。為什麼呢?如果從軍事地景塑造的邏輯來看,就能獲得合理的答案。

彎曲的道路系統、斜交的圓環、相同的木麻黃路樹、無里程數字的交通指示牌(早期金門的交通標誌並沒有里程)等做法,是戰地金門道路系統的主要特徵。這種方式,去除了空間辨識的清晰性,造成陌生與不確定感,進而產生恐懼與威嚇作用,使得外來者非常容易迷失島上,這樣可以增加共軍空降部隊登陸後移動的困難度,當然反過來說亦可以防止國軍逃兵的叛離。

在某些臨近道路的軍事據點或軍用設施,也大多利用微地形的變化加以遮掩,防止被攻擊,加上土丘、壕溝與帶刺植物(如苧麻或仙人掌)的隔離,更形掩蔽。島上的機槍堡則多配置於關鍵的控制點上,如制高處、轉角隱密處、圓環中心等,並且用綠籬、覆植草皮加以偽裝,期能建立一完整的火網,以殲滅登陸的敵軍。這些都是戰地金門鮮明的空間地景。

(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