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憶往》漁民三分險
在古早以前,利用風帆航行的老式漁船,船身既小設備簡陋,要在風濤險惡的海上來從事漁撈活動,是一件相當危險而且困難的事,筆者袓先都是使用上述漁船在福建與台灣海域從事捕魚的漁民,並且每一代當中都有長輩發生海上遇難不幸事件,為什麼還是前仆後繼冒這種重大的危險與困難在海上捕魚呢?
這可以歸結二項原因:第一項原因是福建省的地理環境使然,福建省由於山多田少養活不了太多的民眾,福建省民眾幾乎十之八九為了生活,自古早以來不得不向海上去求發展,其民族性格安逸波濤而看輕生死亦習以為常,早在明朝成祖時代曾經派遣太監鄭 和、王景弘、侯顯等人率領艦隊,從福建省泉州港七次遠航到南洋、印度直達非洲的東海岸,這顯示了中國人在航海術和造船術兩方面都已有了重大的進步,這就是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歷史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和鄭和三保太監一同下南洋絕大多數都是福建省的航海家和漁民,另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日本倭寇勾結中國東南沿海漁民,在明朝世宗嘉靖年間為害最烈受禍的地方則是中國東南沿海一帶,首先在江蘇、浙江兩省後來乃移至福建省,倭寇侵擾在強盛時期,根據歷史記載他們佔據了浙江沿海的舟山、南鳧、大陳與福建沿海的南澳、平潭、浯嶼等大小島嶼,以至明朝末年最厲害的福建海盜鄭芝龍及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光復台灣等歷史事件都與福建省的漁民有了頗為密切的關係。
第二項原因是古早的福建省漁民發現台灣南部西海岸有烏魚漁場,經常到達台灣捕捉由來已久,主要原因是福建與台灣之間的台灣海峽,雖然寬有二百公里,但台灣島原來是亞洲大陸礁層的一部份,由台灣島向南可達海南島,向北可達黃海,根據地質學家認為這一大片廣袤的大陸礁層在古早是陸地,後來因一連串的地震活動而使地面發生不同的昇降變化,終於形成了今日的形態,其海峽的海水深度甚淺,平均有五十至一百公尺,若是在台灣東部面臨太平洋海岸海水深度自五百公尺漸深至四仟公尺以上,斜坡甚大。
台灣海峽位置又適寒暖海流的會集處,海水中的各種水生物非常豐富,魚的種類極多,自古早以來是世界著名的漁場之一,祇因古早人的海洋知識與航海經驗都極為貧乏,所以在這爿廣大漁場的捕魚通常只到澎湖群島為止,因為澎湖群島的東方有一道縱貫南北洋流的往來通路,這凶湧的黑潮(俗稱澎湖溝)又恰掠過台灣的西海岸洋流湍急舟楫難施,在冬季裡凜冽的東北季風使得海中的航行變得非常難險,在夏季裡風濤險惡的黑潮也足以使得船隻遭遇到嚴重的困難,所以自古早以來海峽中的航行都謹慎地沿著大陸的海岸線航行,不敢接近傳聞可怖的黑潮,這就使台灣與大陸之間產生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故福建省漁民要到達台灣捕魚向來都倚天恆定的季候風行船隻往來,利用風力駕船來制勝橫流湍急的黑潮,乘風破浪,亂流而渡,自福建省到達台灣省以西北風為順,自台灣省返回福建省以東南風為順,一往一來不聞阻滯,但分遲速,這是航海技術上的一大進步。
烏魚的經常棲息在閩浙沿海一帶,尤以閩江口的入海口附近最多,每到了隆冬季節在凜冽的東北季風挾著寒冷的海流由北方滔滔而下,浙閩二省沿海的氣溫急遽下降,這時正值烏魚的卵巢漸次發育成熟,而需要到南方的暖海中來產卵,於是大批的烏魚群就由浙閩沿海回游向南,在台灣新竹附近橫越台灣海峽,然後沿著台灣島的西海岸南下,一直游到台灣島的南端,在夏天流經台灣西海岸的熱帶暖流,在冬天因為敵不過聲勢強大的北方寒流,這時已向東方退縮,在台灣島的南端就直接北上,於是台灣島的南端就成了冬天南北海流的接觸處,烏魚群游到這裡牠們的卵巢完全成熟了,就在溫暖的水流中產卵,然後仍舊折回牠們北方的老家。
福建省漁民對於烏魚群的季節性活動情形極為熟悉,每年冬至前後大批漁船就前往台灣等待在烏魚群必經之路,乘烏魚的卵巢剛剛成熟而未及產卵之前將牠們捕獲,剖腹取子製成一條條色如琥珀色的烏魚子,然後高價出售,這是一年一度的烏魚汍,足以為漁民們帶來甚多的財富,烏魚子長者尺餘,其子滿腹,用鹽醃漬色呈紅褐,外披天然的薄膜,是極上等的美味,中外人士均視為下酒佳品,烏魚子牠的身價既然這樣高,自然足以招致福建省漁民長時期每年冬至前後前往台灣捕撈。
此種在海上討生活的漁民,其生命約有三分險之下,相對經常發生很多海難事件,造成了許許多多不幸的家庭,真是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都是大部份漁民生活最佳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