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林隨筆》松鼠的最愛─松樹
整個中山林的最大林相是松樹,不來談談松樹,好似有些喧賓奪主的意味在,我們就來看看這終年常綠的喬木吧!
林中分佈有四種的松科植物,馬尾松、琉球松、溼地松和黑松。入林中間步道上放眼望去,右側邊數高四、五公尺,色澤較為暗綠,樹型蒼勁古樸,枝枒扁平伸展開來,形成優美線條的黑松,原產於日本及朝鮮半島,又稱為日本黑松,比較不耐乾旱的它,由於樹型討人喜歡,有幾度探走它的樹蔭下,想挖取它的幼苗供養盆栽,奈何它的正下方找不著小樹苗長出,而遠處的小樹苗卻成堆的欣欣向榮破土而出,在不能確定是黑松幼苗的質疑下,從未付諸行動,或許要找著黑松毬果自己培育看看才是務實的做法,金門的四種松樹中只有馬尾松是原生種,主要生長在太武山及五虎山上,族群穩定,喜歡向陽的環境,在乾旱及貧瘠的地點都能欣欣向榮的成長,其枝枒頂端為雌毬花,通常為2-4朵聚生著而雄毬花則密集生成穗狀的生長在新生枝條下方,為何稱為馬尾松,主要是其葉子兩針一束,長約12-20公分,有些柔軟,形狀有如馬尾故而名為馬尾松,曾經在斗門登山步道的路途中,由高處往下望去,能在一大片的琉球松中很輕易的找出它那如馬尾般一叢的柔順模樣而區分出它的存在,若果只是單獨一棵生長時,你要仔細看出它是琉球松或是馬尾松來,我想只能藉由專家的解說才能確切的道出它的真名來,在中山林內,不能由高處觀望其樹型和葉型,說真的,常和孩子們探討誰是誰之餘,有些心虛的怕講錯松樹名來,其實只要對照植物圖鑑仔細研究它幾回,就能搞清楚誰是馬尾松,誰是琉球松了。
而中山林內數量最多的松科植物,要算是樹幹挺直的溼地松了,它的針葉較為粗壯,可以長達25公分長,是所有松科植物中擁有最長的針葉,有些半圓狀或傘狀形體的針葉,不同於琉球松的圓形體和馬尾松、黑松的半圓型體,再而從毬果來區分時溼地松的毬果也是四種松科植物中最大的,有10-15公分的長度,呈橢圓形,沒有像琉球松那短小約4-5公分大的卵形毬果樣的摸起來會有刺人手的短刺狀鱗片,而馬尾松的毬果大小和琉球松相似,只是毬果的鱗片沒有突起尖刺,較平緩不傷人手,至於黑松的毬果為短卵圓形,約3-5公分大而已,是四種松科植物中擁有最小的毬果,嬌小可愛,生有短刺,成熟的毬果色澤較其他的松果來得深褐些。在秋冬季節,遊走中山林時,滿地的毬果配置在松針地毯上,這優雅的景緻,常使人流連忘返,而造型優美完整的毬果,也常拾起在手中把玩一番,有時一路撿來,猶如撿石頭樣心情,每顆都是最完美,最突出的,直到雙手實在容納不下了,才肯鬆手,這份的赤子之心,常惹來孩子們的笑話,畢竟,小學時的美勞素材總是缺不了它,一隻雞,一隻鴨,一隻鳥,身體、頭部不都是由毬果來充當嗎?再拾把些雞毛或棉花,一隻隻可愛的動物就在小學生的巧手下完成,那耶誕樹的裝飾物也非它不可,庭院模型中的花叢,也是它的天下:::只是隨著科技、生活的進步,現在的兒童課堂上那有它的位置?書桌前能放置它的也只有這些童年時候曾與它為伍的中古人類了,那時的毬果,數量少得可憐,要取得並非是件容易事,而今天栽植成功下,走到那兒都有倩影在,反倒有失「數大便是美」的真諦,讓人們不懂得珍惜它的好與它的美了,真是有愧對這大自然的傑作之嘆。
春季步行林間水泥塊道上,常見到松鼠啃食掉落的未成熟毬果,只是忘了問松鼠小弟,這四種松樹毬果那種口味較好吃?到處都是濕地松,想必是吃它的感覺較順口,也垂手可得便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