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生活札記》談年

發布日期:
作者: 王怡然。
點閱率:582

──不同境域不同心情

在溫哥華期間,聖誕節與舊曆年有著不同的氣氛。

  一方面,當然是大人小孩都放假;一方面,商場的佈置氣氛,總是準時在前一個月就開始提醒我們。舊曆年除了唐人街有些活動,再者就是彼此間做些糕點分享。

  那時,覺得人到了異鄉,不只是語言,更深沉的是文化的衝擊及「時差」│不僅僅只是搭飛機換個地方的似夢之感,還有對一年節慶時間的認知。

每到過年總是特別想念父親。以前,北迴鐵路未通,那時回花蓮只有搭飛機或者蘇花公路。還在台北念書的我,過年過節想到回花蓮,總是頭痛。每次九彎十八拐,總讓胃翻騰,吐得臉色發白。但父親令下,再遠總要一起吃團圓飯,所以,每年總要奉父命沿路吐回家。

記得父親過世後,我參加一個自我成長的課程,談到對父親的感情,原本以為很淡,因為父子間話不多。沒想到一說,說出好多記憶。我記得卻都是這種節慶日的忙碌與團圓;還有他參加我的小學運動會,從沒缺席。每一階段的聯考他也總是要陪考到底,平日囉唆,陪考時總是很上道地不問問題,只是帶我吃好吃的。  

  那一刻,忽有所悟。原來我們記得所愛的人都是片段的,都是他與你一起的時刻。而這些時刻,在當時不見得是愉悅的;不見得是甜美的。但最終確能發酵成甜美的回憶!  

  自此以後,我開始與朋友分享親子關係時,總是問:「妳們有一起做過的事嗎?」「你們過節時做些什麼?」「在家時家人一起做什麼呢?」  

  曾參加過寺院的禪修活動,在寺院住了幾天。印象深刻的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聽到打板的聲音,有時有鼓聲、也聽過鐘聲。初時搞不清楚,幾天後,開始知道啥時是早課的聲音,也清楚吃飯的聲音。原來在這裡不需看手錶,每個時段都有聲音提醒活動的轉換,也提醒我們將胡思亂想的思緒叫回來,提起正念,活在當下。我們只要順著規律,做當下的事,就可將一天過好。幾年後,回味的是簡單的儀式中一種莊嚴的生活態度。

  農曆年,是我們的大節慶,傳統從送灶神、除夕夜的祭祖、年夜飯、壓歲錢、守歲,初一的拜年、初二的回娘家,之後喝春酒、迎神,一直到十五「元宵」,才算將年過了。每一天,都提醒我們誠意敬心經營各種的關係,和居住環境的關係要「知所取捨」;與老天爺的關係,要記得「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記得祖先恩典,也就是自己的來處;拜年是人世間的彼此互動。一年的二十四節氣,總是提醒我們該做的事。春節提醒的是一年最冷的冬天已經過去了,歡迎春天馬上就來;醒思的是辛苦一年,全家一起坐下來,數算自己的恩典與禮物找到來年的動力與目標,一起期待時間有春(餘);健康有春(餘);財富有春(餘);平安快樂的有愉人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