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咱的俗語話》家和萬事成

發布日期:
作者: 許丕華。
點閱率:963

只要是華語流通區,不管是閩浙陝粵,還是正純北京話,「家和萬事興」、「家和萬事成」,都是語義相同的俗語話(或應當說是勵志警世的成語),許多家庭族親,都奉為治家格言或是經典古訓,萬千個家庭與它的成員,都因它的提示與指引,成了幸福家庭的典範,也成了族親振衰起頹的關鍵圭皋與彼此間情緒管理的止閥器,我們可以斷言,無以數計的人都是它的受益者。只是我們的感覺並沒有那麼直接,那麼強烈而已。

從小,聽長輩的告誡訓誨,都是「家和萬事成」,究竟是不是從「興」訛音為「成」,不得而知。前曾與鄉彥莊熊水等人討論究是「興」是「成」,莫衷一是,都自然成理,只是一般都使用「興」字為多,用「興」用「成」都是激勵的吉祥之意,並不相悖。個人不才,倒是比較喜歡用「成」字,「興」字代表「起」、「舉」、「生」,有不斷成長,欣欣向榮的喜悅,只是有點順其自然的意味,似乎消極了點;而「成」字是追求成功、成就,訴求簡單,目標明確,具有積極而強烈的願景與企圖心。「家和」是力量的凝聚,是步調的統一、是共識的建立、是阻力的排除,是達到「興」與「成」境界的途徑,方法與過程,一旦有了具體的成果,它不屬於任何個人或成員,而是整個家庭、家族或團體共同享有,任何個人也不會(更不敢、不屑)去搶、去奪、去出頭居功。先民的睿智真是器識宏遠,在「家和」的大前提與大訴求之下,讓大家心甘意願地共同擁有「興」與「成」的果實。真何其快哉,何其爽然!

「拍虎掠賊親兄弟」並不是說去打虎或捉賊才需要親兄弟的合作協力,而是只要遇到「重大」的事故,「突發」的事件,只有兄弟同心合力,勇敢面對,才能解決問題,渡過難關。我們常說:「兄弟和睦,如壎如箎」,壎箎都是樂器,詩經有「伯氏吹壎,仲氏吹箎」之語,意即兄弟如果和睦,吹奏起來就節拍有致,音律諧和;如果「兄弟相迫」就如「煮豆燃箕」,相煎何太急,於是「兄弟同心,其力斷金」就成了「家和」前奏的教本。

「家和」必需從家長本身作起,如自身不能率身孝親友恭,慈幼睦鄰,那有「家和」之時,「忍一句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不要太逞強,不要太自負,不要自視太高,樣樣以為都高人一等,事事自認精明強幹,那必定逐漸自外於家人,親族或所屬的團體,所以謙讓和協,忍氣吞圇是起碼的修養與認知。史書上有一段為人熟知的故事。據資治通鑑(宋司馬光編撰)唐紀四十,代宗大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記載:「郭曖嘗與昇平公主爭言,曖曰:汝倚乃父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為!公主恚,奔車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誠如是,使彼欲為天子,天下豈汝家所有邪!慰諭令歸。子儀聞之,囚曖,入待罪。上曰:鄙諺有之:『不痴不聾,不作家翁』。兒女子閨房之言,何足聽也!子儀歸,杖曖數十。」原來代宗在即位後的第三年的永泰元年(公元七六五):「甲午,以上昇平公主嫁郭子儀之子曖。」婚後,小倆口大概時有拌舌,公主乃金枝玉葉,那受得了郭曖氣盛的諷言,惹得公主奔車回宮哭訴,想不到皇帝老子卻是明理之人,還奉勸親家翁的郭子儀,為家長者有時要裝聾作啞,睜一眼,閉一眼,閨房之言何能作數當真,結果還是「是不是罵該己」把郭曖打了一頓,以喜劇收場。「尪婆尪婆,床頭相拍,床尾和」最為貼切傳神。

新聞報導新光集團的吳東亮、吳東昇,為爭企業經營權鬧得天下皆知,兄弟鬩牆,世人最不樂見,於是在不可開交之際,只有老娘親自出馬裁決,旁觀者婉惜者有之,嗤笑者有之,最後的勝負輸贏已不重要,整個企業形象遭受的傷害,才是難以彌補。

某號稱經營之神的企業集團掌舵者,對「家和」的危機處理也欠缺火候,原來他的帥哥兒子在「婚外」交了一個讀研究所的小妞,事被老爸知情,不但被痛罵一頓,還趕出家門,結果是「婚外」順利「入門」,還在大陸闖出不小的成就,老子真是臉上無光。為人父者不知內省檢點,自己有「三房」妻小,兒子才有「一房半」(當時尚未成房)就罵到「臭頭」何能服眾,也不足為兒孫輩的表率,到現在仍不時被「提鼓關」拿來作下午茶的「點心」。

這個社會儘管現實、殘酷、無情、騙術蓋世、陷阱密佈,但仍有許許多多堅強、勇敢、奮發、上進的人,一點一滴地以精誠作動力,在一無所有,欠缺栽培的惡劣環境中,不怨天尤人,把家人的力量當資產,同心協力地營建「自強家庭」的基業,在「家和」中追求的「興旺」、「興盛」與「成功」、「成就」的大、小、厚、薄,只要有所建樹,看到成果,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不貪多,不貪快、不貪大,因為「家和萬事成」的進程是從「萬丈高樓」的奠基做起,「成功」千萬不要「嫌晚」!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