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咱的俗語話》從俗語中看「學習」

發布日期:
作者: 陳鴻文。
點閱率:878

人與禽獸的不同,在於人需要更冗長的時間學習,以獲得前人的各種經驗,傳承文化;而禽獸靠本能生存,不能累積經驗減少錯誤,終究在適應環境、開創新局上,遠落於人之後。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也因為學習而產生差異,懂得趁早努力者,激勵志節,奮發向上,俗語說:「有心磨鐵,鐵成針;有心鑿山,山通海」,終究會有志者,事竟成,在專業領域獲得卓越成就,反之,若玩日愒歲,就應了:「少年昧曉想,食老不成樣。」真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後悔莫及了。而「食老,才想欲學歕吹」年齡老大,才要開始學吹樂器,雖然比不學好一些,但是仍有點時不我與的感覺,人還是要把握現在,趁早學習才是。

俗語中關於學習的話不少,不少從生活中淬煉出的智慧,值得我們牢記,例如:「有志氣就有機會,散赤人出好子弟。」就正面的鼓勵了窮人子弟,強調只要有志氣,肯努力,也能出人頭地。肯定了學習有成,能改變社會地位的積極作用。而行行出狀元,天生我才必有用。「歹歹馬,也有一步踢」不要妄自菲薄,不管資質好壞,奮力為之,必有所用。重要的是認清所長,立定正確目標,勤勞為之。

要如何才能有效學習呢?傳統社會,從勞作生產中體會到,苦幹實幹地去做,比講究機巧捷徑實在得多,所以留下了:「一遍生,二遍熟」這樣的話,告訴人們學習中的「熟練原則」,一次做事感覺生澀,再做幾遍,才能習慣成自然,熟練而生巧。若是進一步退兩步,斷斷續續地,沒有恆心毅力,「一日討海,三日曬網」就不會有成效,因為這樣荒疏的時間多,實做的時間少,經驗無法累積,技能就難以精進。另外,按部就班也是很重要的,若是「未先學行先學飛,未先種籽想挽瓜」,就不容易成功,而且基礎功不踏實,表現容易虛浮,常見到弱點,所以不要只想一步登天,好高騖遠,那樣非但沒有減少時間精力的損耗,反而更加浪費,因為從種瓜的經驗可知,不撒種籽,再怎麼澆水施肥,也不會有結果。胡適先生說:「要怎麼收穫,先要怎麼栽。」老老實實專注為之,這樣的作為,正是能成就非凡的前提。

在求學的過程中,獨自摸索,往往在尋找方向和資源時,要花費許多成本,卻事倍功半,效果反倒不如預期,所謂:「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就是講這種現象。若是與人一同進學,相互研究,截長補短,藉朋友提供的的知識經驗,可以學習到新知。俗語中說:「一人智,不值兩人議。」就是提醒我們,在謀劃事情時,一個人即使是智者千慮,也可能有一失,若有兩人參與,提供意見,「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之下,通常能有較佳的、較周全的想法,把事情做好。況且,「有樣看樣,無樣家己想。」有前例可循時,依前例行,可以有較大的把握,能跟前人做的一般好,如果沒有前例時,則靠自己的創造力,可能有所突破,但是也可能在嘗試錯誤中學習,不能迅速做好,多費許多心力。因此,在學習的道路上,與良朋益友結伴共行,相信更可成事。況且「家己擔肥,毋知臭」。人的心理,總是容易自以為是,一點好處,就「家有敝帚,享之千金」,自己的缺點,卻不容易發現。好朋友的隨時指正缺失,正如一面明鏡,能照見不足,提醒我們改過遷善。

我們或是從書本學、或是從師傅、朋友學,都可以得到許多,然而,從自己實地去觀察研究中學,也是一個重要的門徑。親自去體驗各種事情,才能獲得經驗:「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去接觸與親近想要了解的對象,才能對之有正確的認識。例如我們想要辨識不同鳥叫聲,是發自哪一種飛禽,最佳的方法還是去鳥類的棲息地去,聽一聽鳥鳴,欣賞鳥的樣貌,如此便容易將鳥聲與鳥的形貌做一個連結,學習到不同種的鳥類,會發出各種的獨特音響。否則靠別人轉述形容,說鴿子是「咕咕」叫,烏鴉是「嘎嘎」叫::這些,總不及實際經驗那麼實在而準確,其他人的經驗是無法取而代之的。

進德修業中,切記學海無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總是有更高的境界有待去達到。偶然略有所得,就顧盼自雄,以為天下第一,非己莫屬,徒然會讓人笑話而已。所以古人講究「厚積而薄發」,雖然已經是博學鴻儒,卻依然要謙遜,毫無狂妄的心態,對於有把握的才說,尚有疑問的不隨便說出來,恐怕誤傳了錯誤的事。俗話道:「大鼎未滾,小鼎沖沖滾」即是用比喻的方式,諷刺沒有才能的人,急於表現自己的樣子,就像小鼎器小,加熱不久就沸了滾了,忙著引人注意;反而有才能的人,懂得內斂,而沉穩應事,方能在緊急中保持冷靜,深思熟慮,把事情妥善處理。這種謙沖自牧,不急功近利,是學習時該有的態度。然後一步一腳印,堅定意志,不要「勿曉駛船,嫌溪隘」自己才能不足,卻找了一大堆藉口,反而勇於進取,排除萬難,相信終於能學有所成,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為社會做出貢獻,如此學以致用,才是知行合一,不枉於刻苦的勤學。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