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咱的俗語話》媽的順口溜

發布日期:
作者: 閑吟。
點閱率:1,001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印證在生活中。

為了寫一些俗諺語的文章,開始記下我所熟悉已走過日本手、國軍統治的於民國一、二十年出生的耆老,而以媽媽所提供的地方民俗化較具吸引力,如下面這則有關金城東西南北門四境,在他小時候︿民國二、三十年時﹀的一句琅琅上口的順口溜,道出了七、八十年前,金城四境所從事的工作性質及當時的文化背景。

「南門蚵阿喀︿裝海蚵用器皿﹀,西門豬屎旯︿竹製裝物用品﹀,東門吹喇叭,北門擔︿抬之意﹀扁擔」這四句一出口,讓媽回到了六、七十年前的情境之中,也訴說了境物變遷之快速,也讓在場的我們感受了那年代的民生疾苦,窮苦潦倒的無奈,他們真是生不逢時,在政局不穩,戰爭不斷的未開發年代過活,活的好辛苦喔!

南門蚵阿喀:金城南門里的地理位置較靠近南門海,在以前時現今的體育館往空大,向陽及第這一路上,就是所謂的內海和外海,是一片汪洋,海水退潮時橋墩偶爾才顯現出來,你須踩踏在危石斷垣涉水而過,據媽媽描述,他小時候,須從金城西門里走到水頭等處去耙草,若是遇上每月初一十五所謂的海水大潮時,南門處的大小海漲滿潮水,無法通行,你必須繞遠路從現在的古厝那頭的路回西門里,哪有現在通暢的柏油路可行?而那時的南門里居民,面對著廣大的海邊,故而以採拾海蚵維生的多,那時的下海口處有:內陸溝、大溜沙、渡船路、同安渡頭等處,據描述,那時的海浪衝擊力強,有將海岸邊的一棟房子衝擊入海的威力在,也就是目前萬神爺前處的海岸是向前延伸了好幾十公尺遠,而莒光湖、水試所等處是汪洋一片,如今物換星移,讀國中時目睹現今小巨蛋體育館處的漲九降︿大潮時海水高漲﹀到那兒,須多日蒸發,曬乾後,才恢復一片黃土沙地,而城中前的海埔新生地,遍種木麻黃樹,林間的沙土路曾是我們晨跑的地方,如今已經變成了運動場,游泳池,網球場等,而金城海濱公園的垃圾填海造地,更明朗清晰的在記憶中,那不過是幾年前的事,你說物換星移需要多少時日?

西門豬屎旯,根據媽媽講述,來自金城附近的各自然村落,如湖南、盤山,歐厝,東沙……等處的居民,從各處到金城會集,為何而來?原來是那時家家戶戶養豬,四處流放,在住屋旁,馬路上,住家中,像是一個人豬共處的城市,豬兒沒像人類受教育的有知恥心,故而隨處大小便是家常便飯的事,而拾取糞便當肥料是你想要有好農作的必要條件,田地缺了營養,你哪能有好收成?故而在城區豬兒口眾的地方撿拾糞便,便是那時的一項工作,而人潮來往因天氣熱,須找一避蔭處,除了避暑外,順道話家常也是一項吸引人的休閒活動,而城區中,就屬現在民權路上金門高中圍牆外側的大榕樹底下,就成為人潮聚集的好地方,榕樹下隸屬於西門里故有此一說,那時的鄉下人,各自挑著粗桶來裝豬糞,先把粗桶擺放於榕樹下,爾後,提著旮子︿容器名稱﹀、鏟子到處撿拾豬糞,容器裝滿後帶回放置於粗桶內,放著再繼續到城區中繼續尋找另一分寶藏,你很難想像六、七十年前的金城那人豬共處的年代,時空的轉換有多快速,終於讓我大開耳聞,這可是年輕的e世代新新人類打死也不認同的老祖母的話,卻在我耳邊響起,各位看倌,你可以想像那時的情境嗎?

東門吹喇叭︿鑼鼓﹀,從事這有敲鑼打鼓行業的代表人物,如迎嫁娶隊伍、西公︿法師﹀、道士……大多居住在東門,故而有如是說。

「北門擔︿抬之意﹀扁擔」這話說到民國二三十年間,金廈兩門之間的交易情況,以外婆為例,那時外婆會購買金門在地的火油︿花生油﹀、地瓜粉、豬肉、雞蛋……等金門自產的農作物「走水」到廈門,這「走水」有如目前的自營小額貿易,那時的廈門貧困不堪,落後的很,外婆拿本地自產的農作物去那兒販賣後,再購買廈門的姤衣︿舊衣裳﹀,布料等回金門轉售,從事這樣的小額貿易以貼補家用,當時為日據時代,兩門之間都是以日本錢作為交易幣,聽說那時廈門很多人養不起小孩,很多人的子女被賣到金門來,男孩賣給人當兒子,女孩賣給人當查某甘阿︿長傭﹀,你難以想像得出目前已擁有人口數一百多萬人,到處高樓大廈林立的廈門也曾經是如此的落後與貧困!為了多賺些錢,就得爭取販賣的數量,外婆身上就儘量藏些可販賣的物品如肉等好似身上多長些贅肉一般,以防日本鬼子的搜查,也派舅媽到渡口處︿海中高凸處﹀日本兵查不到的地方送貨物,好讓外婆多做些生意多賺點錢,時間允許,外婆就當天往返,偶爾趕不上時間就只好隔夜再返回金門,那時候就是有這麼多的貨船載送貨物,故而方便「走水」,一有貨船靠岸,就須人手搬運貨物,當時的北門居民就以此為業的占有多數,故而有「北門擔︿抬之意﹀扁擔」之說。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