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松林隨筆》邂逅烏龜

發布日期:
作者: 浯風。
點閱率:623

週六就讀高中的老大,難得學校不用練管樂,抽得半日閒和我們閒逛遊走中山林,六月中的天氣,太陽的熱力讓人感受到盛夏的來到,沿途上因完成繁殖使命的綠色蟬兒,竟成了小孩們研究的對象,一路上撿拾著,也一面比較蟬兒們之間的差異性,身為父母的我們,則將腦海中蟬兒的認知訴說給他們聽,畢竟他們的生活環境少了一份田野之趣,從書本上獲取的不到對這蟬兒的常識與實務經驗,我想這份實際的探索活動,對他們是有所助益的。

一路走向松竹梅三友園去,運氣也不錯的目睹跳躍穿梭於榕樹上的小松鼠,只是因榕樹果實盛產期已過,食物不多下,只見到一隻灰色有一點黑斑的小松鼠,第一次見到松鼠的老大,覺得卡通中的松鼠,有副蓬鬆美麗的尾巴,何以眼前的小松鼠沒有印象中的漂亮模樣?看來卡通的誇大筆法,誤導了他們對實物實景的一些概念,對這大自然的奧妙,只有靠他們自己的探索與觀察,去摸索他們所欲知曉的事物了。

在三友園中的小憩,才看到了今日想要書寫的主角──烏龜,松竹梅三友園是一人工造園的景地,木亭、曲橋建構在小池上,四周不同品種的竹林圍繞,桂花及不知名的植物栽種於各角落,黃椰子樹葉垂掉於池面上,暗棕色的四角亭,古色古香的木造小橋貫穿兩亭間,木製的桌椅讓你可以倚坐其間,聆聽蟬鳴、鳥叫、風聲:::這裡可說是人間小福地,水池中幾葉睡蓮平鋪其上,隨池水些微的波動而搖擺著,不是花季,看不到睡蓮出水的嬌羞模樣,倒是池裡的鯉魚、烏龜受了丟下的麵包屑吸引著,從這餵食的過程,不時聽到「笨烏龜,反應有夠慢,有夠遲鈍,眼睛有夠直,動作這麼慢,怎麼看不到食物?:::」抱怨的聲音,不停的從小兒子口中發出,仔細瞧過去,這烏龜先生還真是如小兒口出的形容字句,食物一丟下後,眼明嘴快的魚兒們即搶著吃,十之八九的食物由魚兒們全然享用,難得一口進烏龜肚內,動作反應這麼慢的烏龜,這就是牠的養生哲學嗎?才會有長命百歲的形容詞冠其身嗎?汲汲之我輩,偶爾也應學學烏龜的處世哲學吧!

與烏龜邂逅的同時,也有其他父母帶小孩來同樂的,池中的烏龜也很習慣的向人靠近,許是見到這龐然大物的來訪,定會有裹腹的東西到來,這就是烏龜先生的生活,悠遊自在的閒逛,有食物就吃,沒有就漫遊,外界大事與我有何干?

水池的人工化,使我們發現到,烏龜何處休憩?池的四周皆由水泥石磚堆砌,整個水池中找不到任何突起物而可以讓烏龜先生爬上岸,或靠邊休息一下的地點,這烏龜不就日夜不停的在水中漫遊?沒得休息?姊弟倆開始替烏龜叫屈,各自想點子想要化解烏龜的困境,姐姐先取廢竹子探測水的深度,約有一公尺高的水深,若想要堆砌石塊在水中,那是個大工程,且如何取得石塊更是難事,左思右想後,他們老爸就地取材,用一竹枝編做一平台,再鋪放一層松針葉於其上,宛如一竹筏樣的造型置入池水中,只是這烏龜先生何時會發現這小艇,而爬上小艇睡覺休息?或許根本爬不上去也說不定,牠已在這水池中生活一段時日,也早已適應目前的環境型態,搞不好我們的平臺工程對牠來講,是一種外來物的威脅也說不定,換做是我們,起初也會有不適應感在,多事的我們,只希望在下回的探視時,能見到松竹平臺能起作用,不會讓製作者們失望為盼。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