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芋頭火腿總關情

發布日期:
作者: 老芋頭。
點閱率:690
字型大小:

———讀《金門日報》讀出的火花

前在︽金門日報︾先後讀到,張建騰先生採訪孫志遠先生種芋頭的報導,和話酒先生︿金門高粱酒與金華火腿﹀的讜言,不禁勾起了許多懷念。

芋頭,台灣幾乎一年四季都有,但都是像迫擊砲彈那種,外皮粗厚,裡肉呈微黃、紅紫或灰白,且有麻點和經絲,不似家鄉的外圓內白,較有看相的那種,而我最喜愛吃的芋艿(子),台灣只偶而在秋天見到,但個兒奇小得像本土李子。蒸熟了,還有點硬。吃著,沒有鬆軟潤滑的口感,也沒有那種黏黏的「涎」(黏蛋白)。據菜販說,台灣的芋頭以檳榔芋最好最普遍,麵芋其次。路邊攤當零食賣的芋仔,叫「母子芋」,是山地人在山上種的,母芋也不大。近年,市面上出現過圓芋頭,是從大陸過來的,數量很少,晃眼就沒有了。

原來如此:一斤還要三十、四十,有時索價五、六十。吃個涮涮鍋,加一份芋頭,才三塊,竟敲我三十元,想嘛,貴也要吃,而且,以「老母豬當貂嬋」的心情,吃了還軋嘴。

芋,在我們家鄉是人畜共享的糧食。個兒肥胖,長約兩寸的芋艿,是人吃的。芋頭和發育不全的芋艿,則給豬吃。只有窮人,把芋頭留作次年青黃不接時,煨來當外出工作時的「營養午餐」。那像此時此地,芋頭還跩得上萬元一桌的酒席,來個「佛跳牆」,更和洋妞抱個滿懷,搞三捻四的,做個冰淇淋姻緣,真是時代不同了,二楞子都可做大官。

傻話打住,張先生的報導裡,沒提到孫先生種的是什麼品種的芋頭。林文鍊先生︿烈嶼芋‧毋免哺﹀的大作中,說「市場常見的有檳榔心及麵芋兩種。」我請教了一下農產品專業書籍和桃園農改場(電話○三─四七六八二一六),台灣芋有來自大陸的品種。今台灣最普遍的芋頭跟金門常見的芋頭,品種相同,可見台灣芋中的檳榔芋和麵芋,還是「外來政權」呢。怪不得台灣的大陸籍老兵被尊稱為「老芋仔」了。

不過,年禧年秋天,作客古崗董成真先生家時,他特地為我煮的一大盆豬肉煮芋艿,就很有我老家的風味。但不知是金門的原產?還是小三通的偉大成果?也不知那些芋艿的媽媽是圓滾滾的,還是像迫擊砲彈?

芋頭的品種太多了,名稱更是一大堆,光是︽本草綱目︾裡就有二十個名字,恐怕還有「族繁不及備載」的,不是專家,很難搞得清楚。倒是家鄉種芋艿的情景,至今還很清晰。芋田是河水泥沙沖積而成的,經過長期耕作,及草灰糞泥累積的改良,土細而鬆且肥,沒有石子,立夏前,先犁整出約五十公分寬,二十五公分高的土壟,壟間有約三十公分的溝,每株間隔約五十公分,立夏後,將選好的芋種植入壟中後,覆蓋稻草,略為澆水(壟土原是半濕的)。待芋苗長出,撤去稻草,並除草鬆土,施以經稀釋後的尿糞薄肥。以後,差不多每半月要除草、鬆土、灌溉一次(視天候而定),叫做「看芋田」。所以,一擔尿桶,常見挑出挑進。芋梗長到一米高時,就用「牛糞」(即牛欄裡清出來的稻草等墊物,經過堆肥後的肥料)壅在芋梗底部。若土壤較乾而天燥,得導引圳水或溪水注入溝中,讓土壤自然吸收大量水份,供應發育正旺盛的芋艿。芋葉高到齊肩時,就得把過大過老及旁發的芋葉連梗割除,以免產生「長上不長下」的毛病。所以,這個時候的尿桶或畚箕裡,常挑回大把大把的芋葉。也有用芋葉作斗笠或包泉水的鏡頭。中秋時節,芋葉開始枯萎,天天有芋葉可撿,豬就天天加菜。霜降後,就可以「挖芋艿」了,每株連母芋約三、四斤。是辛苦了半年的酬勞。以現在家鄉的價錢,不到三塊人民幣。也許是由於原品種栽培費力,而單位面積的產量不高之故,現在也改種檳榔芋了。是得是失?一時難定。

談到「火腿」,心裡好酸。因為,三年前接到家鄉縣台辦的覆函說:「我縣生產火腿的民營企業有幾十家,年產量約五十萬條。貴村劉富根先生的『安福金龍火腿』,已銷往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大城市。但說實話,這些火腿一出省,均是以浙江『金華火腿』的字號出售。因為,『金華火腿』名氣大,供不應求,只好用代工聯營的方式來做。」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