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憶往》閩南喪葬之奇俗

發布日期:
作者: 蔡容英。
點閱率:1,051

一、前言:

在人性中對生死方面頗多顧忌,懼怕不可獲免,故喪葬與風水相結合形成獨特文化,帶點神秘,不可預測,而畏懼產生尊重,想劃清界線,但世上沒有永生與萬歲,只有長壽,故身後事的文化是古老累積的風俗,延伸出閩南喪葬禮,俗諺中『生在蘇杭二州,葬在福建泉州』。乾隆版│泉州府志記載『喪祭以儉薄為恥』。而世族富有之家,常借大辦喪事以顯聲勢,大肆舖張,視死比生排場更為了得,故亡者自過世到落土安葬中間環節,禮俗十分繁複。

二、風水之說:

閩南僑鄉民俗,堪輿風水,既見於陽宅、陰厝。在過去埋骨高坡,原為避免屍骨寒濕,野獸侵擾,自漢代『天人合一』陰陽五行之說,堪輿風水,位置會影響其後裔的興旺衰微,則相傳甚久。而據風水家說法,天下之山祖于崑崙,有三支幹伸展入中國,其中南支自川黔而下,沿南嶺前行,再轉入福建武夷山。所以福建乃是堪輿師眼中的風水寶地。

曾經有一古代人,詢問風水先生,要幫忙找一風水寶地,那風水先生說『前面山坡上那裡有牛睡覺的就是風水寶地』。那人到山坡去看,果然在山坳中,有一頭牛在睡覺,於是把他的骨骸下葬於此,後來果真子孫興旺發達,所以就留下『吉地卜牛眠』的風水寶地的典故。

傳說明代江夏侯周德興奉皇帝聖旨,在福建沿海建城以防倭擾,順敗其『天子風水』,後回朝覆旨,向皇帝奏明,皇帝十分滿意,又反問他有沒有看見『絕地』,江夏侯不疑有他,說泉州東門外有一『剪刀絞芙蓉』的絕子絕孫闕。朱元璋怕周德興會敗他人風水,難保不會身懷異心,敗其天子風水,故賜葬以絕後患。江夏侯想不到對忠心耿耿的他會招來『殺手金』!但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專權統制之下,周德興只忍痛『謝聖恩』,但求將棺材豎葬,使該風水變成『孩兒吸孤奶』以單丁過代,但不久,被雲遊的和尚在他墓上,豎一大石碑,名義上是為江夏侯歌功頌德,實際把風水變成『孩兒架枷』,這樣連單丁都保不全了。

閩南民諺『風水配德行』,如主人家缺德,即使以得『雙獅搶球』的寶地,也會變成『兩犬分屍』的『絕地』。由此閩南對風水看法很早就具備其『風水配德行』,德行比風水更為重要。

三、未雨綢繆製壽板

過去年過五十歲的長輩,即著手準備壽板和衣著打扮。其壽板價格和質量,規格差別很大,現將閩南傳統棺木規格列出如下:

a全成板,此為最上乘的壽板,即由天、地、日、月各一塊,用上等大杉木對開之木板鑿成,兩面上下合成起為一高級壽板。

b五合板,即棺底由兩塊狹長木板合成,其餘天蓋和邊牆均為整塊大木板鑿成,共五塊,故稱五合板。

c六合板,即天、地各兩塊合成,連邊牆兩塊,合計六塊板,故稱六合板。

d七合板,即棺底及兩邊各由兩塊狹板合成,天蓋由整塊大木板鑿成,共七塊,故稱七合板。

e八合板,上下左右四面各用兩塊木板合成,此為最普遍、最常用之壽板。

f薄釘仔,為棺木中最低劣者,四面均用劣等薄木板簡單釘制而成,早期過去貧窮人家實在買不起,像棺木只能用『薄釘仔』收埋,未成年夭壽者,也用此等低劣棺木收埋 。

g草蓆,無木板、木塊,用於更窮苦、戰亂、民不聊生,用燈心草蓆包裹安葬。

金門壽板大都使用大小13塊板子構成棺木,其特色為日、月要風神(指棺木左右木板要往外揚),天(指蓋棺板)頭要蹺,身寬腳窄看起『大辦』普通人家到30│40歲作壽板,沒富裕就買四塊壽板(木板),放於半樓上和草間,作起來放。有人往生後要「打桶」。進備停柩待葬的棺,棺內另備一塊木板長寬略小於棺底板,上劃有規則三朵瑞雲(表三魂)、七星排列相連(為右四點,左三點)、七條直線稱(表七魄)七星板,使用前先撒白灰,放庫錢舖棺蓆然後七星板放下,會讓往生者骨頭輕鬆,才不會浸在死人湯中。

(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