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憶往》戰時的菜市場
民國四十七年,金門「八二三」砲戰開始後,引起了原本平日軍民做買賣的場地,也大有改變,以金城鎮來說,原本是在後浦東門為主要的集市,每天清早,鄉下的農夫,都會挑菜到此地去賣,在地的賣雜貨及賣魚肉和水果的商人,都會聚集在此地招呼顧客,鄰近的駐軍,也會開車到此地來買菜,但戰爭開始了,晨早燈光、目標之明顯,是會影響安全的,所以此場地不可再持續下去,必須設法疏散。
以金城鎮的後浦東門里此地方,是交通最方便四通八達的地方,無論金山鄉、金寧鄉,甚以金湖鎮因有中央公路之方便,所有做買賣的軍民,也都要到這個地方來,但因時局之不同,各鄉鎮就各自找戰時的菜市場。
我們住在金山鄉,此鄉戰時菜市場之擇位,最理想的地方是歐厝村,因為此村地形良好,又無目標,且交通也方便,要解決本鄉所住的軍民做買賣,可以說是本鄉最適合的地方。但因此地原本非商區,要做買賣,只可做臨時之攤販,並無商店之條件,當時政府,為了解決軍民之安全,只好擇此地為戰時的菜市場。
設立之前,許鄉長特到我家來,請我負責管理這個戰時的菜市場,而且所擇的位置,剛好是在我家門前一塊平地,所以我就答應了,後來又再增兩位,也都是我們本族親人,一位是歐陽晚池,一位是歐陽振源。
工作之進行前,先舉行一個協調研討會,參加者有許鄉長、軍方代表、村長、各鄰長,及本小組的承辦人員,也組織了一個工作推行小組。
這件工作,全部都是義務職,而且工作也很忙,也很辛苦,每天的早晨,鄰近的軍民,推車的推車,挑菜的挑菜,還有那些殺豬的、賣肉的,樣樣都要集合到這個地方來,看他們的忙碌,雖然燈光明亮,而秩序之維持,實在是無從著手。而我之個性,受人之託,忠人之事,雖然辛苦,而且無薪,仍然負責到底,且此務之行,並非一天而可完結。凡軍方之所需,貨有短缺,亦要找負責人,將我當為是老闆,原因此場地,因初成立,一切尚未就緒,致有軍中之購買者,會以不明不白,用其戰時之心情,處其軍中之所需,若不慎加處理,往往會為了一些蔬菜之買賣,而發生了軍民之糾紛。
軍方每當凡有缺貨時,都要找我,余乃必須設法連絡攤販,盡量向各有種菜之農民,集購供應,以化解有糧無菜之危機,供其戰時生活之安定,在其時,周外又恐砲戰再開始,市內亦怕軍民為買賣而生口角,回想起來,當應人家任務,實在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只為他利,自無目的,又是在其戰時危亂之急忙中,不是有擔當的負責者,可能會口是心非,臨陣退出,使其造成地方上會更亂,人民心理會更不安。
尤其豬肉之供應,必須提前一天連絡屠宰商,方有可能先向民間購豬來宰,而因菜市場是臨時設立,那些屠宰商也是臨時由民間之武漢而擔任。拿刀維生的人,心也殘忍,人也勇敢,在砲火之下,再危險之時刻,他們都會準時送貨來供應。
記得某天下午,砲打的很激烈,軍方因臨時決議欲增加豬肉之數量,跑來跟我說,此時余很傷腦筋,頭也大起來了,屠商是住在古崗村,而明早所需豬肉的地點是在歐厝,當時也沒有電話可連絡,砲戰又不停,從歐厝到古崗此段路程,必須經過東沙和珠山兩村莊,這段路程,落砲彈也很多,尤其古崗與珠山兩村之間,每次兩岸的對抗戰都很厲害,砲戰時,若進其地,與進入虎口無異。當余正在傷腦筋時,有一位鄰居的族親歐陽水麟,他知道這件事情,自告奮勇,要去與古崗屠商連絡,出發之前,也不說話,靜靜牽了我的腳踏車就騎去了,似此的義勇,更可考驗一個人的亂世知奸忠。他賣命,只為公,非為私,任何目的,絲毫都沒,這也是當時民防隊的精神。
再說那幾位臨時當屠夫的商者,他們為了要賺幾塊錢,也是冒最大的危險,有一天,古崗地區,與共軍砲戰很激烈,古崗那幾位屠宰商膽子也很大,他們為了捉豬到歐厝,正捉其時,砲打到豬舍,他們在工作中,都沒躲,也沒有跑,乃繼續進入豬舍去捉。
當他們將豬要帶到歐厝時,並無急慌,仍慢慢的趕豬用走路的,走經虎口,往古崗經珠山和東沙而到歐厝。視當時的商民,為了賺錢,對砲戰並無驚慌。
金門很多農民,在賣菜中,往往挑著菜與砲彈周旋,雖然危險,但為生活臨危不亂,這對國家之臨需,貢獻很大,若當時無他們,民心士氣及生活必會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