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地方傳說》清明風俗談

發布日期:
作者: 平凡。
點閱率:1,108

清明節,掃墓、祭祖、吃祠堂酒(吃頭),是古今禮俗的傳統行事;踏青、放風箏、盪鞦韆、拔河,仍是古早人春天生活裡賞心尋樂的一些戶外活動,清明行之,更特有意趣。或說,祭掃先人墳塋歸來,帶回了袓宗福庇,以及戶外生活,利惠身心健康。人們越是經歷多了,越感到舊風習彌可珍貴。

掃墓:金門島上民眾往昔埋葬祖上,一般有田地者葬在自己田地上,無田地者葬在公墓上,因此各地民眾祖先塋地分散各地方,當時交通工具極為不便,每年掃墓時間土俗是清明節前後十天內都是掃墓好時期,近幾十年來政府在各鄉鎮規劃免費公墓,並向民眾提倡埋葬在各自鄉鎮的公墓上,以杜絕民眾亂葬(埋葬在自己田地上)現象,大家也都選在清明節當天掃墓,使得公墓人潮人山人海,熱鬧有如菜市場。近幾年自用汽車盛行,每年掃墓嚴重堵塞行車不便,民眾又改變提前或延後掃墓。掃墓在土俗上分別掃新塋或舊塋,掃新塋一定要在清明節當天舉行,應準備豐富祭品包括三牲(豬肉、雞肉和魚)、發糕、綠豆糕、水果等等,燒給祖上禁用黃金色冥紙,因尚在帶孝期間,一律用白銀色冥紙和庫錢紙且在墓前舉行哭禮以示孝心。掃祭一年以上的舊塋可在清明節當天、提前或延後十天掃墓,以發糕、綠豆糕、水果和餅干為祭品,燒給祖上用黃金色或白銀色冥紙兩種。掃祭之前應將祖上塋地四週環境加予整理,墓碑前排列塑膠花乙對,墓上用石子壓下彩色墓紙,先祭拜土地公,祭品與祭祖塋同樣,燒給壽金冥紙,再祭拜祖塋才算完成。記得小時候掃完祖塋返回家裡途中,在路旁的田園順便拔起豌豆及大小麥禾苗各數顆,帶回家中存放數日可保健康長壽。豌豆閩南語音:「挽豆食到老」,麥閩南語音:「挽麥食到頭毛嘴髦白」兩者都是表示吉祥之意。

祭祖:清明節當天金門島上家家戶戶在自己的廳堂祭拜歷代祖先,以吃薄餅材料加以切碎如豌豆、青蒜、菜球、紅蘿蔔、豆干、海蚵、五花肉和發糕、綠豆糕、水果、餅乾、薄餅為祭品,燒給祖上也可以黃金色及白銀色冥紙為宜。

吃祠堂酒:金門島上民眾宗親觀念濃厚,大字姓每年鐵定在清明節當天在自己宗祠內舉辦宗親聯誼餐會(土語稱呼吃頭),採取自由參與方式,事先辦理登記,凡參加者一律繳納若干費用,藉由聯絡宗親情誼,促進團結合作,其他小字姓另擇適當時間辦理之。踏青亦作踏草青,實即郊遊行樂也,然必於清明行之。清明之後,嚴冬氣象一掃而空,各家均除去床上的墊被。也有把清明之際的踏青郊野,以袚不祥,俗稱之「走百病」的習俗。

放風箏是天高氣爽季節的遊戲,至清明時達最高潮。昔時人們想法說孩子放風箏,頭向上仰,可去胸腹內熱;卻還不知,久望天空,亦利於目力。實則,放風箏時跑跑跳跳,運用風力,在身心健康上是極爽快的戶外活動,兒童為之,助長發育,成人玩此得精神駘蕩之樂。再則,何以有「清明放斷鷂」之說有二種意義,一種意義那是玩到興奮之際故意把線弄斷,以禳災袪病,意謂疾病、災禍、壞運氣都隨風箏飄散而去。另一意義是說放風箏遊戲要暫告一結束,何要這樣呢?乃由於一者田園禾苗已高(大小麥與大豆),不堪人們跑跳踐踏,再則許多地方一過清明即進入風雨季節,天氣不適於放風箏了。昔時放風箏斷線土俗認為不吉祥,斷了線的風箏落在別人家屋上更被認為晦氣,對那落在屋頂上的風箏,一定要扯下地來壓在馬桶底才說是消除晦氣了,至於古今放風箏在軍事上的實用價值及嬉戲情況,古今民間百戲放紙鳶篇的考證大可參閱,有些地方一過清明,即進入風雨季節,天氣不適於放風箏,故其放風箏遊戲,要暫告一結束了。

盪鞦韆│我們現在的說法是打秋千,也不寫那筆劃繁雜的往昔字眼了,它係以綵繩懸木立架,人們坐立其上以推引之謂之打鞦韆。往昔盪鞦韆之戲,清明節日特別盛行之,打秋千這種習俗直到清明朝代都城中宮廷豪富人家,猶視為清明節的賞心樂事。到了民國時代秋千成為學校中兒童普遍的項目,才不那麼顯著特異了,小時候就讀金城鎮的示範中心小學,操場上有很多秋千,作為在校兒童普遍遊戲的項目之一。

還有拔河之戲,以往清明節前夕,金門縣政府規定各鄉鎮組隊舉辦拔河比賽,以大麻繩兩頭,各數十人執之爭挽,以力強者為贏,力弱者為輸,上及政府官員下及民眾,圍觀大叫(笑),贏者贈獎杯以鼓勵之。

總之,清明節是現今國定的民族掃墓節,其主要的目的,乃是家家掃墓祭祖,以盡孝思,清明祭祖也是政府重要行事,每年皆必為之,乃是致祭民族始祖軒轅黃帝,以慰我元祖之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