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寧頭戰役的歷史觀點
──兼探討民進黨的論述
去年五、六月間,我在加拿大探親,發現網路上有一則中共檢討金門戰役的新聞,覺得部份內容相當熟悉,但因手頭缺乏資料,不敢十分肯定,這則新聞的前兩段是這樣寫的: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中共空軍副政委劉亞洲日前發表「金門戰役檢討」一文,藉檢討一九四九年共軍在古寧頭戰役中失敗的原因,探討當前中共發動台海戰爭的可能情況。
「金」文開宗明義指出,金門戰役奠定國民黨經營台灣的心理基礎。文章直接引述呂秀蓮副總統的話「古寧頭大戰,兩岸變兩國」;引述民進黨刊物所載「金門之役是由中國中華民國過渡到台灣中華民國的一次重要戰役」。因此,要解決台灣問題,必先解決金門問題。
劉亞洲兩處引述,我有些眼熟,直接引述呂秀蓮副總統的話「古寧頭大戰,兩岸變兩國」,跟我所寫一書「古寧頭戰紀」書腰的「大戰古寧頭,兩岸變兩國」,有絕大程度的雷同,只是把動詞改成名詞罷了。這一句話是出版商李赫想出來的,一九九九年剛好古寧頭戰役五十周年,李登輝總統甫發表兩國論不久,兩岸關係陷入緊張狀態,李赫福至心靈,想出了這一句話。
另外一句引述民進黨刊物所載「金門之役是由中國中華民國過渡到台灣中華民國的一次重要戰役」。我回來一查閱,出自我寫的書一百七十一頁。可見民進黨引用我的書,再被劉亞洲引述。
劉亞洲這篇文章,檢討金門之役中共失敗的原因:一是共軍驕傲輕敵,其次是渡海工具不足,這兩點我都已探討過,沒甚新鮮之處。他另外兩點看法,倒是值得一提:一是「要解決台灣問題,必先解決金門問題。」金門在兩岸歷史演變的過程中,曾經發揮槓桿的支點作用,改變了歷史的渠道,但也飽受戰火的荼毒。金門以前是反攻復國的前哨,現在變成台獨建國的盲腸;以往是中共亟欲取之而不可得,如今是雖可取之而暫不想取,整個政治形勢改變,戰略縱深也改變了。金門今天幾乎不設防,已沒有甚麼金門問題,劉亞洲的見解我有些難以同意。
其次劉亞洲斷言:「一旦台海爆發戰爭,美國必然參戰」。他認為,「廿一世紀美國已經把遏制中共的崛起當作首要目標」。美國要繼續稱霸世界,必須遏制中共的崛起,而今天台海兩岸的矛盾,剛好提供美國最好的切入點。
我在古寧頭戰紀一書,曾對此表示憂慮,我的論點是,自從「一五八八年,英國摧毀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一八一五年,威靈頓公爵擊敗橫行歐陸的拿破崙;十九世紀中葉,義律打開了中國的門戶;一九四五年,邱吉爾打敗希特勒,美國降服了日本。盎格魯撒克遜民族五個世紀以來,在歷次重大戰役,從來沒有敗過;再加以產業革命與民主制度的發韌,使其他民族只有成為追隨者或模仿者。這些證明了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在世界舞台的優越性與主導性,中國人無法與之抗衡。中國人現在漸漸崛起,如果讓美國找到出手的機會,中國人將會一蹶不振,永世不得翻身。」中共非不得已也不願正面與美國幹上,因此對台灣問題企圖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也就是孫子兵法所說「必以全爭於天下」。看它對台灣的態度,有時虛張聲勢,有時威脅恫嚇,控弦而不發,除非和平已到絕望關頭,不敢貿然興兵。
台灣問題,說穿了只是中美兩強的角力場,中國要崛起,必須統一台灣,成為一個海洋國家;美國要遏阻中國的崛起,必定要阻撓中國併吞台灣,防止中國武力東擴,因為這牽涉兩國的興衰成敗,大家心知肚明,所以劉亞洲才會如此斷言。中國如失去台灣,將會遭受美日的圍堵,台灣無形中好像擺在中國門口的一塊巨石,一門大砲,中國將受箝制,無法成為世界一流強國;美國如果失去台灣的屏障,西太平洋的門戶洞開,直接威脅日本與美國的關島,整個西太平洋戰略情勢改變,美國從此不敢搖擺。
因此,台灣問題,中共可以等待,寧願維持現狀,等到羽毛豐滿了,再來解決,因為它知道輸不起。台灣也知道中共的要害,屢次測試中共的底線,遊走紅線邊緣,企圖激怒中共,誘使兩虎相搏。中共最近祭出反分裂法,從被逼著接招到主動出招,反過來試試台灣的民意與勇氣,把球丟回給台灣,要獨要統,要戰要和,看著辦吧!
這些問題都是從古寧頭戰役演變而來,當年共軍兵敗金門,「奠定國民黨經營台灣的心理基礎」,以至「兩岸變兩國」;不僅如此,還演變成今日中美爭雄與對抗,影響兩國的未來發展,牽動整個世界的局勢,當年國共一場小規模的戰役,竟有如此預想不到的後座力,金門雖小,可以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