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憶往》莒光樓的中秋夜
無事在家,查閱日記,回憶往事,民國六十五年九月八日,那一天,就是農曆八月十五日(星期三),也是中秋節,依我國之傳俗,這一天是有歷史意義之紀念日,因之,住在金門的軍民,無論黨政軍::::各界,均放假為慶,民間亦以拜拜為祝,以歷史之傳云,在元朝之暴君,民為除暴,則以中秋月餅包紙條作傳信,連絡各處,同時起義,當時此日今夜,齊同一舉,終將暴政消滅。
為了紀念中秋節之歷史意義,每年今夜,民眾均齊往勝地,遊玩賞月。民國六十五年,我住家是在金門金城新莊,距莒光樓很近,晚飯之後,余聞當夜,莒光樓會很熱鬧,余亦即直往參觀。到達之後,見其現況,果然人山人海,車如水流不絕,有各色各樣之車輛,放在莒光樓外圍,來者之客,多數住在附近之軍民,不分男女老幼,大家心情愉快,齊集在莒光樓門內門外,有之登樓往觀外景,有之坐在莒光樓下的周圍,各圍小圈,賞月講古。老人將所經所聞,傳授青幼之齡,使之得了不少常識。
以當時戰地之金門,乃是打仗時期,不過,當時之戰況,都是以心戰為主,八月中秋,莒光樓燈光明亮,使對方之共軍都能看到,等於掛上一面勝利旗,讓共軍知道金門是堅強的、是勝利的。這一天是否會砲戰,金門的民眾,因久居戰地,頗有判斷力,大家的經驗,與老兵們都有同等的水準,因之,這一天晚上,大家對於往外遊玩賞月,是否有危險,因大家對心戰工作都有研究、都有常識,所以大家認為不會打的。由於經驗夠了,所以大家很放心,也很開心的玩。
當時的民俗風氣,金門還沒有卡拉○K的歌唱和跳舞,所看到的歡樂,都是靜態的活動,而無動態之歌舞,要是如今之風氣,那一天夜晚,可能會有很熱鬧的歌舞聲。而我離金已久,近年之中秋夜,莒光樓之實況,余完全都不曉得。在當時所看到的靜態活動,只是圍小圈,講故事,賞月光,吃月餅,也只有人多之齊,車多之集,大家由家中走出野外,在心情上認為此夜外玩,不會有砲擊的危險,所以大家才安心的玩。
話說回來,天若不作美,一切都會不如意,也不會快樂的,喜歡外出的人,若無良好的天氣,行動就不會方便了,但那一夜,老天爺也幫了很大的忙,氣候良好,否則,可能莒光樓也不會集了那麼多的車,那麼多的人。有這些過去的感想,就深深體會到,氣候關係人生是很密切的。
翌年,我想到去年八月中秋莒光樓的晚上,是那麼熱鬧,又想再去玩一下,可是時過境遷,完全不一樣,那一天是民國六十六年,九月二十七日(星期二),那一夜,天不作美,雖有心想在八月中秋夜,再到名勝的地方去賞月,而當夜金門是陰又多雨的天氣,見不到月亮,遊客者雖有計畫,無月之夜,欲往何處賞月呢?以此體會,天之排比,勝於人之安排,有人說:「人定勝天」,這就未必然囉,假使人定勝天,那一夜為什麼會看不到月亮。
到過莒光樓之後,就會想起該樓的用地,也有一段故事,原本這塊地方,整片都是墳墓,記得我小時候,有一次往窗上拿鐵線,不小心右手中指割傷,那時候我住在古崗外婆家,舅父每天帶我到城裡去看醫生,走路要進城,必須經過這片墳墓,小孩子看了這麼大片是鬼住的都市,心裡也有一點怕怕。直到民國三十八年,古寧頭打勝仗以後,胡璉司令官為了要建設金門,有些地方,原本是一大片的墳墓,他把墓挖掉,骨頭集葬,即將其地,改建大樓。俗語說:「風水輪流轉」,他改變了「土地輪流住」。原是鬼住的土地,而改成人住的土地,像莒光樓這塊地方,和現在金門高中的中正堂這些地方,都是以前鬼住的夜總會。
莒光樓建築完工後,三樓上的頂樓題額有「莒光樓」三個字,是賴生明小兵之所題,一個小兵,為什麼有資格題上這麼麼偉大的建築物呢?將他的名字掛在頂上。原因是他於民國三十九年七月,共軍突襲大膽島,島中被攻佔,切斷國軍之交通,島上兩端,國軍無法連絡,賴生明在最危急的作戰時刻,衝過虎口,傳令接通,國軍才用兩面夾攻,終獲得最後的勝利,這場戰,他的功勞最大,所以賴生明三個字,成了歷史上的戰鬥英雄,也才用他的名字,題額「莒光樓」。
憶在民國四十二年,賴生明曾受保送,有在金門中學就讀,我們在校的同學,也經常和他一起玩,同學們也經常問他在大膽島打仗的詳情。因他戰鬥殊功,所以亦曾被先總統蔣公召見,並以同食同住幾天作鼓勵,從此之後,凡是到過金門莒光樓去玩的人,都會得聞賴生明的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