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與感懷
———一個退休人員的心語———
唯一的顧慮是,當時尚無統一登記的案例,能否核准,是未知數。無論如何,在社教司各位官員的熱心指導下,這是非常值得努力的可行途徑。於是劍及履及,在短期內分別在台北市與高雄市舉辦了兩場「社團球隊」的觀摩研習會,就現有的問題與未來發展的方向進行研討,綜合各項意見後,立即草擬,改進方案,就改善教學環境,充實教學設備,提高師資水準,加強學友服務(含安全、停車),提撥教室房舍購、賃基金,全力籌辦立案登記等改進意見,以求擴大服務,永續經營,由當時的「生產線」位階,提昇為「生命線」的功能,這些意見現在都已一一付諸實施,並更深入、更具體、更積極全面投入,各縣市也克服萬難取得了立案執照,只是當年我們英明的長官另有所見,案子還沒有進李主任辦公室就在中途「夭折」了,最後當年任社會組組長的朝陽大學曾騰光校長還帶來長官睿知的口諭,要我們再到教育部打聽一下,還會不會來取締,我當然遵命向鄧運林兄探詢,得到一個很「標準」的答案,「只要沒有人再檢舉,教育部不會主動取締。」「八生有幸」遇到這樣天才的長官,不但辜負了教育部諸位先生關愛的眼神,做為承辦人,不但涼了半截,還氣炸又氣結,「但是又何奈」。
連續三年的「二等」專門委員,並沒有遏阻我們高昂的工作情緒,「忠愛莊」、「華僑中學」全國大專學生村里文化服務隊的工作講習,除巡迴隊、定點隊,又增加了「返鄉隊」,還在有限的經費為縣市購發整套的音響、燈光,研議除假期外,如何在週末假日中也進行服務,除偏遠地區外,如何為學校週邊的學童或社區住民服務,除國內、國外(如泰北、大陸)是否也有可能性,結果是沒有結論。
急難扶助的個案,屬於大台北地區的(含新竹、桃園、基隆)能親自送達的,必親自致意,尤其醫療部份,我與村煜老弟是走遍各醫院,有一次還到「辛亥二館」的停屍間找尋一位因意外亡故的大專同學,並在靈位前上香悼念。沒有別的用意,只是「服務」。
青年節是年度的重頭戲,籌組青年節籌備委員會,選舉執行委員,甄選大會主席、司儀、宣言宣讀人並為國慶大會甄選工作人員,從三月起集中活動,展開一連串精采節目。
七十八年調整職掌,換跑道負責全國義工伙伴的連繫服務。就是一般所說的社會團務組訓工作,這階段,台大三研所的彭德富編審(朝大的總務長、學務長)與羅淑芝小姐是主力,源源而來的是張建視察,尹「教授」邦智兄、郭專員遠鵬兄以及「瓶瓶罐罐」的好搭檔楊 蘋與蔣國冠。一開始就火力全開地建立義工資料,歷年表揚紀錄(都比縣市還齊全),作義工意見調查,建立電腦人事檔案,製作義工表揚獎章,舉辦社會重要幹部東北亞、東南亞、美西加、歐洲等國外訪問,舉辦金、馬前線義工參訪,舉辦義工聯誼競賽活動,實施特約商店,擴大義工表揚活動,執行社會團務深耕計劃、修訂社會團務法規,統一鄉鎮市區,工商服務及真善美義工伙伴之學歷、年齡高低限、權利、義務、表揚、組織型態、工作分工服務區隔劃分(鄉鎮市區社區,工服隊職場,真善美幸福家庭)、義工教育訓練、基層社會團務活動整合、規劃、督導,為現階段的社會團務導向更符合時代趨勢、社會脈動與青年需要的連結點,也注入組織活化、動能催化、服務深化的基因。社區營造幹部培訓與社區服務的推動,為團務再奠宏基。
專職同仁追求卓越,掌握先機的強烈企圖心,沒有義工伙伴在凝聚力與向心力的鼓舞下,全力的投入與全面的奉獻,無法發揮源源不絕的驅動力量,也無法匯集連綿不斷豐盈充沛的服務動能。團務成果的堅實與厚植,就是無數、無數的互動墾拓中累積的,正如崇峻的金字塔,每一塊基石都是不可缺少的,李主任鍾桂博士有一年在向義工伙伴賀歲的祝詞所說,團務的豐收是義工伙伴與專職同仁「一分一秒的投入,一絲一毫的奉獻,一點一滴的累積」,所以,我們已經是徹頭徹尾,結結實實,榮辱與同,血肉相連的「生命共同體」。絕不會像有的人很用心又很費心地把他自己標榜的「生命共同體」辛苦地狠心解體粉碎,還不斷大言不慚地辱罵這個「母體」。
許錦有、邱廣友、陳仕雄、劉昭明、張文華、陳東強、胡慶雄以及許多的好伙伴捨不得我這個老兄弟,而我心中感念的,就是這一群快樂而聰明、勞苦又功高的「傻瓜」。幾年前,高雄的蘇昭雄到台北馬偕住院手術,出院不久就穿著「鐵甲」仍堅持到小琉球駐隊,害得還在擔任社會組長的孫國強被我責備了一頓;台南縣的「勇伯仔」林榮勇有一陣子身體微恙,團務活動仍是場場參加;吳進安遭祝融眷顧,李章文與許多好伙伴都擔心不已,他老兄照樣舒展眉,擔起勁松的職務;姜滄源當上台南市議員,一天忙得不可開交,對團務熱度不減;曾東陽、曾東漢兄弟,多少年了,一直是義工;李茂松當執行長是義工,當主任委員還是義工;楊淵龍,事業興隆是義工,事業不順是義工,在病榻上仍關心團務,撒手後才甘心地放手;宋煦光、黃來謚、黃健庭,都當上國大代表了,參加社會團務工作會報,仍泰然地坐在原先安排的座位上;(工青隊召集人,真善美會長)台北縣鄭三元選新店市長時把團旗高高舉起,林德福選永和市長時,競選總部竟然就是開月會的地點,裡裡外外都是團旗飄揚,劉友光、邱明昭、林至誠、李政義、蔡翠釵、陳憲義、江上清、邱垂益、童永雄、林忠榮、鍾炎森、葉菊妹、江惠貞、洪淳逸,都是比救國團還救國團的好伙伴;新竹的宋常薰、台東的宋炳木,兩位「宋公」都是令人敬畏與欽服的人物;李文裕、邱錦益、王信豐、吳進東、林慶郎、吳廷炎、康慧貞、經佩之、陳錦玉,都夠格作為義工的典範;李詩綱、莫艷華、郭來貢、紀鳳珠,模範的義工家庭,蔡重吉、陳鴻基、張祥基、簡志雄、紀大程、黃貴美、潘維剛、許德州、邱明澄、王永佳、林慶煌、梁謙安、許世章、紀大源、紀大淵,以及黑幼龍、莊村徹、張琪、楊玲玲等等,對台北市的奉獻與貢獻是無法埋沒的;真善美台南縣的王美只、台北市的秦慧珠、桃園縣的朱鳳芝、台東縣的柯秀蓉、高雄縣的龔勝美、彰化縣的潘珠吟、花蓮縣的儲慶澎、新竹的黃小坡、基隆的楊素珍,讚美不只一籮筐,還有太多太多,實在無法一一詳述,謹以最高的虔敬,表達欽崇於萬一。誠如前主委高清愿、沈達吉、李嵩仁、譚木盛、王信豐對團的評價是當今最清純、篤實的團體。
這年來,心情鬱悶,心緒難排,最佳的去處是回到團部與老長官、好同事聊一聊,海闊加天空,天南又地北,縱橫千萬里,上下五千年,是何等舒暢歡愉,「回娘家,真好!」
承接剛退休「感恩、感激、感謝、感愧」的餘緒,是無盡的感念與感懷,個人堅信,我們誰都沒有權利感嘆與感傷,謹以最大的衷誠,鼓動感奮底心,大家一氣同心,落實六大志業的目標,拓展六大志業的績效,才是永續經營、永續發展,轉型蛻變的成功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