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憶往》西南半島的順口溜
東沙豬、歐厝驢、陜阿叨狗:東沙、歐厝與現在的村名仍然相同,沒有變更,而陜阿叨亦即現在的珠山村,這三個村里只有歐厝位於海邊,其餘二村均位於山間,並未近海,所以都與漁業絕緣,然而,山村自有山村的謀生之道,東沙村就以養豬為大宗,並從事仔豬生產販售;歐厝村由於近海,所以都以驢馱沙為其營生之道;而山居的珠山村,大部份居民均務農,除了飼養雞鴨牛羊外,為了維持地方的安寧和安全,自是養狗看家,形成雞犬相聞的農村景緻矣!
泗湖無例、后湖靠背:曾經聽長輩道及,泗湖村居民一般均以務農維生,並沒有從事農耕以外較具其它特色的行業,故稱之為泗湖沒例;至於后湖靠背,則亦有其典故,話說后湖村也是一個近海的漁村,居民亦以農、漁維生,然而其魚獲,均以牽罟網魚為之,大家都知道,牽罟必須要漲潮的時候才能作業的,為了生活和配合潮水,必須在清晨四、五點的時候起床作業,尤其冬季的時候,北風呼嘯,天寒地凍,又必須在冰冷的海水裏作業網魚,所以人人都感覺「冷加賣靠背」,也才有后湖靠背順口溜的產生了。
七果山溜大烈:七果山也就是現在的昔果山,該村位於本島中部靠東方的海邊,土質為赤紅色的紅赤土,其所種植的落花生,果實大又飽滿,煮後曬乾食用,非常美味爽口,然而該村並非以其名而名列順口溜中,反倒是夏天的蟬(大烈)叫出了名號,因為昔果山村的週邊山林內生長著很多的苦苓樹,而夏蟬之一的大烈,就喜歡棲息其上,每到夏季,蟬鳴聲響徹雲霄,聲傳大地,蔚為奇觀,而貪玩的孩子們,總喜歡用長長的竹竿綁上牛尾巴上的毛,或裝上透明的塑膠袋,捕捉樹上的蟬來玩耍,因此成為該村的特色,而名列順口溜之中。
東周好車鼓、后垵好菜脯、董林水查某:東周亦即現在的東洲村,而所謂的車鼓,應係該村早期設有車鼓陣,於地區有婚喪喜慶活動時,時常巡迴各村里演出而成名的吧!再談談后垵好菜脯,現在的后垵村,早期的農作生產中,盛產蘿蔔,每到旺季生產過剩時,總會予以淹漬後再行販售,因為淹漬技術很好,其菜脯乾吃起來香脆可口,所以遠近馳名矣!至於董林,也就是現在的榜林村,而水查某,則是說該村的女孩子們個個都出落得美麗又標緻,人人都以能娶到榜林村的水查某為妻為榮的意思。
綜上所述,金門西南半島所流行的順口溜,其整體的敘述是這樣的:下市罾、洪門港燒酒干、水頭鱟、金門城肉豆、苦坑澳、東沙豬、歐厝驢、陜阿叨狗、泗湖無例、后湖靠背、七果山溜大烈、東洲好車鼓、后垵好菜脯、董林水查某,唸起來又順口又有趣,朗朗上口,所以兒時時常掛在嘴邊,而今回想起來,殊堪玩味,只是目前這一些文化、這一些民俗、這一些產業和活動,都躲到那裏去了呢?又如何能夠重新營造重現呢?而如果已經時過境遷,無法復原,又有那一些新的東西能夠取代呢?
有一位旅台的鄉親,目前仍是某校的研究生,曾經發表過一篇名為「吾島浯島」的文章,在文中述及:「隨著金門開放觀光,現代化的腳步無時無刻可在金門隨處可見,旅館林立,殺價競爭的旅遊業和品質,讓來過的人都不想來第二次了」;又說:「金門濃密的樹蔭,簡樸的房舍,生態的美景,都足以深深烙印在每一個遊人的心中,唯有藉著提升旅遊的品質,使其走向精緻化,帶動遊客領略閩南文化的一磚一瓦,走入民居,錯置在傳統中國文化及近代橋鄉文化的調和中,錯置在兩案對峙、候鳥無國界的平和之中,金門著實是一座獨一無二的島嶼」!誠然斯言,當政府相關單位戮力致力於觀光與文化產業的升級和再造的同時,希望相關單位亦能注重金門閩南建築、文化和人文的恢復與發揚,而從事觀光服務的相關產業和人員,亦能自我約制,共同為金門的觀光旅遊品質與文化的提升而努力,否則,一個建設,一個破壞,剃頭擔子一頭熱,那是沒有意義,也見不到成效的;我想,唯有蠟燭雙頭燒,才能讓金門的觀光和文化產業發光、發熱,並且一棒接著一棒,永續經營下去,使「讓金門走向世界、讓世界認識金門」的願景早日實現!末了,謹以一首詩兒獻給吾島浯島,聊表我對金門的期待與期望吧!
附記:對於金門西南半島各村里順口溜的敘述,完全是個人基於對金門地區傳統的依戀和懷念,個人對於文中各個村里絕對沒有不敬的意思,如有錯漏,尚祈海涵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