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傳說》清明節慎終追遠
清明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在春分後的第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國曆四月四日或五日,也不是以農曆來決定的。今年的清明節是在國曆的四月五日。曆書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是民國廿四年由政府明定的國定假日,放假一日,以便掃墓。
近年來,社會型態改變,許多舊時的習俗,已日漸式微,但清明掃墓,仍然受到重視,工作再忙,大家仍設法於清明時,抽空前往祖先墳地祭掃一番。這由台北火車站和捷運返鄉人潮擁擠、高速公路大塞車,以及返回金門家鄉祭祖的鄉親飛機票一票難求的景況可知。所以清明祭祖除了慎終追遠,還能凝聚家族親人的感情。
去年清明節那天,天氣晴朗,表弟錫安和表弟媳阿華開車載我們一家三口前去金山公墓掃墓。這是返鄉定居後遇到的第一個清明節,而且居住在台灣時並沒有掃墓的經驗,所以雖然知道有掛紙和培墓的習俗,但從未見過、做過,就聰明的有樣學樣,並牢記在心。車抵公墓時,放眼望去,只見車水馬龍,人聲吵雜,進出公墓祭拜者絡繹不絕,停車、步行都相當擁擠。我們先到外祖母的墓前祭拜,表弟、表弟媳和表姪們都已到達,大家將鮮花、水果、糕餅等取出擺好,點香祭拜,也祭拜一旁的后土,然後再去姨母、姨丈和舅母的墓前祭拜,香將燃盡時,表弟錫安拿一疊五色紙給我們,叫我們用小石頭壓在墳上。原來這就是「掛紙」!「掛紙」俗稱「壓墓紙」。掛紙時,要先將墳墓上的野草清除,再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而受到破壞。墓紙分為白色、紅色、黃色的古仔紙以及五色紙(紅黃藍白黑)兩類,現在則多用五色紙,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培墓」就是「掃墓」,又叫墓祭、祭掃或上墳,就是修墓與祭拜。「培墓」的時間多利用清明節前夕,將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則必須用銀硃重新描寫,使其煥然一新。由於公墓雇有專人整理,整齊的景觀和以往雜草叢生的墓地不同,所以並不需要特別的整修。禮拜完畢,先燒刈金、壽金給后土,再燒銀紙等給祖靈,也燒給附近的孤魂野鬼,希望他們與先人和睦相處,紙錢燒完後,在紙灰上灑酒(稱為奠酒),儀式就完成了,收拾妥當,等火種完全熄滅後,我們才離開,踏上歸途。
老公說以前清明掃墓要在墓前供奉牲醴、菜蔬和粿類以及刈金、壽金、燭等。有一年他與外祖母提著牲醴等去掃墓,遇到傾盆大雨,渾身淋得濕透透,攜帶的祭品也全都泡了雨水。現在一般的掃墓方式已經簡化,大都以鮮花水果為祭品,上香鞠躬,禮節簡單隆重。清明節除了好吃的「春捲」外,還有鬥雞、戴柳枝、放風箏、射箭、打鞦韆、踏青等習俗。春捲又稱「潤餅」。唐朝即有立春日吃春餅的習俗,杜甫詩句:「春日春盤細生菜」。︽四時寶鏡︾也提到:「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號春盤」。春餅傳到閩南地區,成了清明節的應景食品。我們金門亦有吃春捲的習俗,薄薄的一張張春捲皮,包上十幾樣愛吃的佳餚,實在令人食指大動,百吃不厭。尤其金門的蚵和蝦都比台灣便宜很多,使原本就愛吃春捲的我們,不只在清明節吃,平日想吃時,也會排隊買春捲皮,一家人吃得樂陶陶。
鬥雞必須拿金錢賭輸贏的,就像春節的賭博一般,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唐朝時十分盛行,到宋朝以後,鬥雞的風俗才逐漸式微,目前臺灣仍有鬥雞的習俗。清明節春暖花開,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人們在祭墓踏青時,往往還會折幾枝柳枝帶回家,插在門楣上或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便黃狗」,似乎說明了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台灣柳樹比較少,多半改插榕樹枝,稱為「插青」。清明還有「斷鷂放災」的習俗。鷂子又稱風箏、紙鳶。所謂的「清明放斷鷂」,就是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所有的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高飛之際,再剪斷風箏線,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所有的災病都隨風箏消逝。農家更希望那些在田畝上空的紙鳶能驅走惡鳥害蟲,以求得一季豐收。因此放風箏便成了清明節一項重要的習俗。
清明節對中國人而言具有節氣與民間祭祖掃墓的雙重意義,它不僅僅是農事氣候的節日,更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思想的具體表現。政府把這天訂為「民族掃墓節」,舉行祭典來紀念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同時讓大家在這天掃墓祭祖,這是我國「慎終追遠」的固有美德。但我們對祖先的崇敬,不能只是在墳前供奉祭品或除草而已,更重要的是要牢記祖先的教誨和發揚祖先的美德,這才是清明掃墓慎終追遠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