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源流與沿革
清明掃墓是宋代以後的事,五代以前則在寒食。唐書:「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寖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於塋門外祭,不得作樂。身在鄉居准墓祭;遊官遠方,則望墓以祭可也。」
柳宗元貽許孟容書:「近世禮重拜掃,今已闕者四年矣!每遇寒食,北向長號,以首頓地。想田野道路,仕女偏滿,皂隸庸丐皆得上父母邱隴,馬醫夏畦之鬼,無不受子孫追養者。」由此可見寒食墓祭之普遍。
五代因唐之舊,墓祭尚以寒食為重。五代史:「唐莊宗寒食望祭於西郊,周太祖寒食於蒲地,謂之破散。」
宋代掃墓改期,其來也漸,其初先將新墳祭祭掃,改在清明,而統包括於寒食節之內。歲時雜記:「民間一百四日始禁火,謂之私寒食,又謂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祭掃先瑩,經月不絕,故俗有寒食一月節之諺。」卻掃篇:「以太原本寒食一月,遂謂寒食為一月節。」東京夢華錄:「清明節凡新墳皆用此曰拜掃。」雖祇有一天的差別,詩人的紀錄上卻不肯含糊。如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纍纍春草綠。堂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別離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風雨人歸去。」宋黃庭堅清明詩云:「佳節清明桃李哭,荒田野家祇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螯,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邱。」宋高菊澗清明即事:「山北山南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事與時特加標明,不可挪移,兩相印證,可知唐時是寒食掃墓,宋時掃墓則延後一日,以清明為中心,觀清明上河圖可知。不過宋以後掃墓的日期仍因地而異,或在寒食,或在清明,並行不悖。如今民族掃墓節定在清明,乃擇宜而行,因早在清明祭黃陵時已開其端了。
舊時掃墓之鄭重其事,於以下數端可見。第一是焚黃,宋會要:「慶曆五年三月十四日,王拱辰奏:今遇寒食節,欲暫乞假至尉式焚黃灑掃,節假中卻回。從之。」舊制,在朝官員於先人受封贈時,用黃紙錄封贈詔書原文,焚之以祭告,名曰焚黃,寒食掃墓亦用焚黃,足證其受重視之一斑。第二是供品,國人祭祖,以寒食薦餳粥、雞球、雷車子等物。」輦下歲時記:「寒食內人諸陵薦春衣色。」五代史:「晉出帝天福二年寒食,望顯陵,焚御衣紙錢。」東京夢華錄:「清明結拜掃,紙馬鋪皆於當街用紙袞疊成樓閣之狀,四野如市。」卻掃篇:「寒食節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列冥帛於空中,謂之劈錢。」清異錄:「周世宗發引之日,金銀錢寶皆寓以形,雕印文字,黃曰泉台上寶,白白冥遊亞寶。」雲麓漫鈔:「古之明器,神明之也,今以紙為之,物之冥器,錢曰冥財。冥之為言,本於漢武帝用冥羊馬,不若用明字。」之鼠璞:「紙錢起於殷長史。南齊東昏侯剪紙為錢,以代束帛。」封演聞見記:「古有祭祀鬼神,有圭幣帛,事畢則埋之。」魏晉以來始有紙錢。」知新錄:「古時祭祀用牲幣,奏時用馬。淫祀浸繁,使用禺馬(木馬)。唐明皇瀆於鬼神,王璵以紙為幣,用紙馬以祀鬼神。」陔餘叢考:「後世刻板以五色紙印神佛像,焚之神前者,名曰紙馬,或謂昔時畫神皆畫馬於上,以為乘騎之用,故稱紙馬。」以上種種皆神權時代之產物,和慎終追遠毫不相關。時至二十一世紀似乎不應仍聽其存在,此亦改良民俗者之責也。」
掃墓的另一個怪現象是繼之以大吃大喝,唐時即已發現,並經下令禁止。唐會要龍朔二年四月十五日詔:「寒食上墓,復為燕樂,坐對松檟,曾無戚容,既站風猷,並宜禁斷。」唐書開元二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敕:「凡庶之中,情禮多闋,寒食上墓,便為燕樂者,見任官與不考,前資殿三年,白身人決一頓。」此一陋俗,至宋益甚。東京夢華錄:「清明結拜掃,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庭,抵暮而歸。」卻掃篇:「寒食日因緣拜掃,遂設酒饌,攜家春遊。或寒食日陰雨及有墳墓異地者,必擇良辰,相繼而出。」掃墓禮宜莊敬肅穆,旅遊尚可,吃喝享樂實不相宜,此是應該糾正及避免的。
掃墓放假,倒是有意義且有其必要的。唐書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其後到了代宗大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又下詔規定:「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再後至德宗貞元六年三月九日,又有敕加以修訂:「寒食清明宜准元日節,前後各准三日。」至穆宗長慶及文宗太和時,又兩度下詔補充規定給假的辦法。長慶三年正月敕:「寒食掃墓,著在令文。自令以後,文武百官有墓瑩在城外並京畿內者,任往拜掃。但假內往來,不限日數。內外官於外州拜掃,並任准令式年限請假。」太和三年正月敕:「文武帝參官拜掃,據令式五年一給假,宜本年准令式處分。」宋嘉泰事類假寧格:「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後各三日,凡假七日」又:「寒食假前後各二日休務。諸軍住教三日。」古時交通不便,掃墓往返一天可能不夠,從三日增至七日,正是適應事實需要,現在民族掃墓節假日只有一天,則賴現代交通進步之賜。
大陸淪陷後,尤其是文革時期,倫理道德遭受破壞,祖宗廬墓蕩然無存(新不立,古墓掘毀)導致天怒人怨,死傷枕籍。但近年來,中共當局體認中華文化傳統之可貴,致力修繕古蹟,維護陵墓,故岳王墓、明孝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中山陵等皆已成觀光賣點,每年賺近大把人民幣,反觀台灣這邊由於意識型態作祟,還在進行「去中國化」的措施,大開民主倒車,二相對照,豈不令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