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無言的山丘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543

好一陣子,我不願對金門當前如火如荼的建設發表評論。我這種「失語」的心理狀態,並非失去了專業上的熱情或立場,而是一種深沉的無力感,一種面對缺乏願景與理想的憂心。

要「大」?還是「偉大」

台北市長馬英九曾說:「工程會讓城市變大而已,只有文化才能讓城市變得偉大」,幾年來致力於文化發展的新願景,一方面鼓勵創意產業的提昇,一方面積極投入古蹟與歷史建築的維護、再利用,使得台北成為全球華人城市中既傳統又現代、既典雅又流行的文化首都。謝長廷在高雄市長任內堅持:「城市不需追求NO.1(第一),但要追求Only One(唯一)」之信念,讓昔日的工業城逐漸轉型為重視城市美學之都市。宜蘭縣憑藉著陳定南、游錫、劉守成等縣長的用心經營,創造了宜蘭運動公園、冬山河親水公園、羅東運動公園、武荖坑風景區、宜蘭縣政中心、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厝等知名的「宜蘭經驗」。這些理念的醞釀及落實,代表著台灣部分地方希冀擺脫「第三世界」形象的轉型軌跡。

回頭檢視自己,自民國八十一年底解除戰地政務以來,金門的願景到底是什麼?這些願景能否帶動地方發展?該怎麼落實這些理念?建設的內涵應該是什麼?這些問題似乎乏人深思。最常聽到的說法是:「做這些工程就是因為老百姓要建設,要把戰地政務時期的落後追上來,最好能像廈門一樣」。姑且不論金門是否真能搖身一變成為廈門(或香港、澳門),對一個擁有豐厚人文與自然資源的金門來說,城鄉魅力的形成關鍵不在推土機、怪手式的建設,更多的應是保存、保育、維護與經營。沒有人文思維或保育理念的建設,就是一種破壞,絕對會失去自己的特色。該靜下來思考,我們要追求的是「大」而無當,還是偉大、永續、值得後人稱許的建設。

跟誰接軌

「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是掛在縣府的一個精神標語,某個程度也代表縣府團隊的施政理念。跟世界接軌,自然也被喊得漫天聲響。從字義上來理解,很容易誤以為「接軌」就是調整自己、使之與別人相同,也就是「一致化」的過程。但多數人忽略了,「接軌」更重要的意義是全球化概念下的區域分工,亦即每個地方該如何與別人進行分工、互補,「特色化」才是接軌真正之目的。

從我的觀點來看,作為兩岸中介角色的金門,「閩南原鄉、台灣窗口」是可行的定位。前者針對台灣或世界遊客的體驗,後者滿足大陸遊客的期待。另一方面,讓金門成為閩南文化圈中的異質場域(heterotopias),愈來愈重要,如在廈泉漳大力推動現代化、人工化之際,我們重視傳統風貌的維護及自然環境的保育;盡力使金門或烈嶼保存戰地氛圍,成為人們值得憑弔、體驗的歷史場景;或使這裡成為民主、法治、自由、活力台灣社會的最佳展示窗口,甚至扮演台灣精品行銷閩南市場的經濟新前線:::等。換言之,以歷史保存、生態保育為核心的「異質地誌學」(heterotopology)式的建設方向,才會是金門跟其他地方接軌時有利的策略。

緩慢的生活美學

相對於都市的快速變遷、擁擠衝突、冷漠無情、流動不安的生活特質,鄉村是另一種對照,緩慢永恆、開朗舒適、親切有情及寧靜致遠。十九世紀末以降西方工業都市狀態(urbanism),充滿了失序與混亂,從英國作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中所描繪的悲慘底層社會生活方式,可見一斑。從那個時候開始,追求田園生活的反都市情結(anti-urban complex)一直是存在於人們的感覺結構中。往往都市愈繁華,心靈愈空虛,關係愈疏離,愈需要覓得一方淨土。

金門緩慢的島嶼生活,相對於台灣西部及閩南沿海城市的擁擠,是極為珍貴的生活品質。很可惜,一部份生活在島上的人們並不懂得珍惜,他們似乎期待寬闊快速的道路(殊不知台灣、澎湖不當的道路經常造成車禍傷亡)、想像輪船雲集的商港(台中港、蘇澳港的寂寥景況已是教訓)、吹捧規模宏大的文化園區(各縣市多的是只有硬體而無營運計畫的「養蚊子」場館),每年讓為數可觀的預算,砸在不一定有效益的工程上,獨厚營造廠商,卻斷送了金門的未來。

其實,我們該思考的是:能否讓這座島嶼更加悠閒、更具人性化,讓大家口中「綠化高、空氣好、塞車少、壓力小」的金門能維持下去,重思緩慢的生活美學及生活哲學,有其必要性。試想,如果將一條時速七十公里的道路降至五十公里,許多移山式的工程手段就不需要了,既保有環境品質又節省經費,不就是雙贏嗎?

為「後小三通」時代做好準備

在兩岸春節包機突破之後,隨之而來的貨機、客機正常化是大勢所趨。在「後小三通」的時代,金門恐怕才真正面臨邊緣化的危機。缺乏高明的願景、缺乏細膩的整體規劃,以及缺乏能堅持理念、信任專業、具溝通協調、具執行力的施政團隊及議會,只會流失競爭力、流失正確發展的契機。我確信開開馬路、做做零星工程、被動式回應現實發展的都市計畫,絕對不足以因應這樣的危機。

金門的發展,不是繫於每日有多少台商中轉,也不在於道路的寬度、車流的速度。我們要與中國大陸競爭,絕不在「製造經濟」的領域,而是在「知識經濟」、「風格經濟」或「美學經濟」。經濟學中的生產條件,不再只是土地、勞力等成本的考量,更在於生活條件、生態條件的優劣,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吸引一流的人才,並提供其研發、創新設計的文化土壤。簡言之,新經濟的關鍵是人才,而這群人又最重視優質的居住環境,努力讓金門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鼓浪嶼,成為閩南生活圈中最閒適、最具魅力的城鄉,已是迫在眉梢的課題了。

但走出機場,我看到的是金門島兩片肺葉之一(東部太武山、西部乳山中心林是金門島兩片主要的森林區,是金門之肺)的山林被推土機無情輾過。在裸露的山丘,哭泣的木麻黃,我萬分自責,無言以對。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