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憶往》延平郡王祠
金門縣金城鎮夏墅村的高崗上,本是鄭成功當年海上觀兵之處,民國五十七年,興建了一座延平郡王祠,延平郡王對台灣的建設,台灣至今仍受其恩澤,然而其功業的開始,實是從金、廈開始,延平郡王在台灣的廟祀有許多,在金門則僅建於此地。祠的外觀是古宮殿式的建築,卻十分簡樸,雖然有樑柱、臺座及傳統的歇山式斜屋頂,然而少有雕樑畫棟的裝飾,四面的牆和窗子,代之以水平、垂直的幾何造形,頗有現代建築簡單合理的風貌。此祠的座向,根據曾約農撰之︽金門延平郡王祠記︾所言:「址望福建之南安晉江,王長養之鄉也。故里依稀,驚濤拍岸,王且必樂此靈區之愜於素懷也歟。」想延平郡王稟性仁義,不得已而移孝作忠,其心必仍懷念故里家鄉,所以此祠朝向延平郡王的故鄉,神靈有知,當願意於此地停留。
延平郡王本名鄭森,字明儼,一字大木,福建南安縣人,南明隆武帝賜姓朱,改名成功,封忠孝伯,所以又被稱為國姓爺。延平郡王則是永曆十二年(1658年)時晉封的。鄭成功在金門,前後有十五年(西元1646-1661年)之久,金門成為鄭家軍練兵、補給之地,為其日後的發展,貢獻良多。
走進延平郡王祠,可見到延平郡王神像,面赤長鬚,儀表神武,穿著金黃戎裝,平視向前,端坐在位置上,表現著威武不屈的氣慨,背後繪有一青龍騰雲的壁畫,表彰其郡王的身分。前有一供桌,置有花瓶兩個,插有花束,另有香爐一個,插上香,煙裊裊上升,以表達欽敬之意。左右兩旁壁上,各有兩面浮雕,合起來四幅,用精要的方式呈現史蹟,來到此地,自然可以指圖敘事,將其忠勇愛國事蹟,流傳下去。凡此皆以篆文浮雕文字說明,依時間順序,是從右後方開始:「含淚諫父,移孝作忠。」當南明軍事不利,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想要接受招降,鄭成功曾哭諫父親說:「夫虎不可離山,魚不可脫淵,離山則失其威,脫淵則死,吾父當三思而行。」無奈鄭芝龍執迷不悟,仍選擇離開安平,前往北平投降。右方浮雕的是「父降母死,文廟焚巾。」鄭芝龍被滿清招降,母親當清兵進攻時,因受侮辱,自殺而亡。鄭成功深感悲憤,立刻揮軍安平驅退清兵,先為母親發喪,然後至孔廟焚毀儒服,決心棄文從武,肩負起反清復明的救國大任。左壁後方的浮雕是「光復金陵,功敗垂成。」此金陵即是今日南京。永曆十三年(西元一六五九年)鄭成功經過多年的準備,浩浩蕩蕩地率領大軍,斬將搴旗,進入長江流域,攻破瓜州,經略鎮江,傳檄郡邑,江南江北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共得四府三州二十四縣,直攻逼近南京,可惜後繼無力,不幸失敗。右壁上浮雕著「驅荷平台,志在神州。」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三月,鄭成功親自率領戰艦,在金門料羅灣,祭江興師,率 25,000 人乘艦船九百餘艘,收復台灣,由鹿耳門登陸,先占領普羅民遮城(赤崁城),守將貓難實町投降,然後包圍熱蘭遮城(安平城),歷時九個月,終於擊敗荷蘭軍隊。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於山川台(今台南市東門圓環)正式舉行受降典禮,揆一太守依約率領殘餘荷蘭士兵六百人,離開台灣,結束在台灣三十八年的殖民統治。
門前有一對聯:「立金門以望神州,萬頃恩波迴赤崁;撫銅柱而聽鼙鼓,千秋烈燄鑄黃魂。」正是述其以金門與廈門為基地,志在反清復明,而後驅逐荷蘭人,將台灣建設為復興民族之基地。觀延平郡王一生行誼,不屈從異族,先是抗拒滿清,後逐退荷蘭人,魏源在︽聖武記︾讚美:「明有鄭和聘兵舶於西洋,鄭成功奪紅夷之島國,彼二鄭者,固中國之一奇也。」其維護傳統文化,為國家民族奮鬥,縱使環境惡劣,敵我懸殊,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充分展現了民族正氣,義無反顧,直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驅除荷蘭統治,光復台灣,功業何其彪炳,雖然殫心竭慮,建設經營,終究未能推翻滿清,壯志未酬而身先死,此又是志士深感惋惜的,然而其忠肝義膽,將浩氣長存。以三十九歲英年畢其一生,高風亮節,民族大義與赫赫功業,已長昭史冊。勝負,乃天意不可迴轉,豈可以成敗論英雄!就如李嗣璁所題:「日月鑑孤忠,海國衣冠存正朔;事功昭信史,神祠俎豆饗千秋。」民眾祟敬延平郡王,祭祀已歷數百年,並訂四月廿九日為復台紀念日,八月廿七日則紀念延平郡王誕辰。鄭成功去世後,子鄭經嗣位,繼志抗清不屈,至經子鄭克塽襲承延平王位,遺臣奪權,自相傾軋,被清將施琅引兵攻破侵入,鄭氏奉明之正朔至此才結束。鄭氏父子孫三世,據台扶明抗清,使明朝正朔延續達二十三年之久。鑑古視今,實值警惕。而鄭成功忠烈的民族精神,與其光復並建設台灣的偉大功業,將為後人崇仰,永懷紀念。實是不世出的一代頂天立地之民族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