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生活札記》熟悉的身影─唐蕙韻

發布日期:
作者: 破曉。
點閱率:1,490
字型大小:

清明節前夕,在文化局三樓會議室,我們一夥人參加了一場兒童文學創作研習,會場講師之一是她│唐蕙韻,熟悉的感覺油然而生,不只是因為年齡相近,姐妹都跟我相去不遠,更重要的是她是金門人,大學、碩士、博士都在文學裡打轉,她是一個學有所成的在地人。

當我第一句話請問:「我們三下使用的趣味閱讀中的『金門貞節牌坊的故事』是不是妳寫的?我印象中是。」她笑著答「對啊!那是當年研究生的作品,故事源自她舅舅。」我說小朋友都問我「老師,這是真的嗎?」我自己寧可信其有,以豐富史蹟的生命力,他們則是半信半疑。再聊到「妳高中大概是讀『好班』的吧!」她卻一直強調是「放牛班」的,言下之意,不是書讀得好的,未來的成就就大,也許成長路上還有轉折。

民國八十二至八十六年她對金門民間故事做了有系統的採訪、採錄,經驗談裡提到:放眼當時金門,只有瓊林有老人家說故事,其他地方少之又少。七十九年十一月文化大學中文系師生十個人左右組成工作團隊來金門做民間故事的採錄,不剔除重複的部分,三天內就採集了一百多則左右的故事,取其精華三十幾則出書,而格林童話也不過是二百一十六則,可見金門故事之豐。

當年,團隊先請求軍方協助,介紹里長、當地人、招待所,他們對民間故事的採錄有經驗,那時小學老師會講的不多。其中採錄最多的是傳說,採錄時的重點是:讓受訪者安心、順利的講故事。楊瑞松校長本身會說故事,也常帶來講故事的人,而他們也暗中觀察每一個人,自己適時發現會說故事的人說到困難處,那就是沒有在地翻譯者全程陪同,時有語言上的困難,當有人講,旁人聽不懂時就發問,因而產生了中斷;講故事的人靠的是組織能力,而前者是會影響故事的完整性的。錄音時,要預防受訪者對其產生戒心,小組間更要分工合作,錄音、筆記、注意受訪者的表情等。現在已是某成大中文系的教授,當時同為研究生之一,他的採訪最是成功,因為又靈敏,又無語言障礙,當時錄下的二十幾卷錄音帶,唐蕙韻全部一一聽過,花了三個月時間,一段一段來回的聽,不僅聽到前所未聞的故事,也深深的了解到「原來金門話這麼講」,很會講話的人,不一定很會講故事;平常沉默的,說不定很會講故事,那二十幾個人都是平常認識的,真是深藏不露啊!

金門人是有文學天份的。訪談時重在技巧、應變,因為時間緊湊,有一次,某里長在別人訪談時澆冷水說:「你不要講那麼多啦!:::」訪問只得中斷,其他人瞬間將之帶開,再對受訪者說「我們本來約好的那人沒來,你要不要把早上沒講完的講完?」此真乃隨機應變也。

年輕女子到老人會或入廟訪談較不順利,但是她若帶著弟弟去就順利多了,原來傳統上就是:承先啟後、傳承是正經的事,是男生的事,女生因而受限。當然也有意外的驚喜,在水頭黃氏酉堂,她見到黃駿照片時,故意對主人說「請問這是拜什麼啊?」住裡頭的老夫婦順勢說起故事來,她沒有預期會有人說故事,重點是還加了文學場景,當時沒錄音機,回來後馬上成文 ,不用多加修飾。自己其實是各種複雜的經驗累積,選擇隱瞞研究生身份,怕受訪者起戒心,但也該適時表明身份,也就是機動的改變方式。

故事收錄最多的來自舅舅,好玩的事來了,第一天,她怕舅舅不好意思,因而偷偷放小台錄音機在口袋裡錄,第二天舅舅反倒大方的買了一台「大」的錄音機,還買了錄音帶擺在桌上,真出人意外。

十年前成就了「金門民間故事集」這本書,然而民間故事是流動的、變動的,時下的金門是可以寫出更多本的,收集民間故事,最重要的不是最後的成果,而是中間的過程,當你聽到、注意到了,文化財就是你的。

熟悉的身影,首次見面卻不覺陌生,談起大家都看到的金門,大家都能侃侃而談,她有自己的主張,她有著自己的堅持,雖然我們都走在今日變動的時局中,相較於她,我心生羨慕也,總是「有為者亦若是」囉!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