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是我第二個家

發布日期:
作者: 洪莎嫚。
點閱率:598
字型大小:

自幼在台北出生成長的我,其實是個金門人。父親是八二三炮戰後才到台灣生活、讀書、成家立業,也因此金門有數不清的家族長輩,尤其現在還有親姑姑、伯父和奶奶住在金門,若說金門是我第二個家,實在不足為過。

  或許因為身為家中長女,第一次來金門是慶祝週歲生日,手邊還保留奶奶抱我在榕園前面拍照的相片呢!不過,第一次真正有印象來到金門觀光探親,已經是高二那年寒假(民國79年)的事。憑著籍貫金門的身分證,享受金馬戒嚴時期前往戰地的特權,興沖沖地跟奶奶回到金門探親加觀光,那次幾乎全金門都跑遍,還保有記憶的有馬山坑道(眺望大陸)、民俗文化村、古寧頭戰史館、北山古洋樓、文台寶塔、太武山、八二三戰史館、中山林(經國紀念館)、榕園、太湖、慈湖等,而印象最深的是去吃了讓我膽戰心驚的「高坑全牛大餐」。當時帶我四處遊覽的,除了開車的表哥,還有奶奶、姑婆、姑姑、姑丈等,唯一遺憾沒去成的是小金門,直到來到金門高中擔任導師做家庭訪問時,才第一次踏上小金門的土地,不過也還沒有機會遊覽一番。

  再一次有機會回來金門,已經是大學畢業那年(民國85年)。因為奶奶每年總會來山外的姑姑家住上幾個月,適逢我大學畢業,尚未開始工作前的空檔,為了接奶奶回台北,又順便到金門渡假以放鬆學業告一段落的心情,並準備調適從學校邁入職場的心態。印象最深的是當時北金機票是直接到旅行社購買,票價競爭的結果,來回票竟可低到2100元,讓現在經常往返北金航線的我,覺得簡直天壤之別(縣民價也要3200元)。第二次返鄉探親已沒有到處遊覽的心情,而是過著金門人的居家生活。每天不到清晨五點就和姑丈一同去爬太武山,然後晚上不到九點入睡。那對長期在台灣過著緊張忙碌生活的我,是種難能可貴的幸福。猶記得當年我還跟媽媽說:我好想留在金門過悠閒的生活。媽媽卻說:那是因為你去渡假,才會想待在金門。你過慣台北的生活,要是住的時間一久,你肯定會覺得無聊。最重要的是你在金門要找什麼工作來養活自己,金門是養老的天堂,可不是年輕人奮鬥的地方,趕快回台北工作吧!就這樣我又回到台北,過著慣有緊張忙碌也多采多姿的生活,並逐漸遺忘心中那份渴望。

沒想到當年的一語成讖,我竟然會在去年暑假(民國93年)考取國立金門高中的公民科正式教師,而來到金門安身立命,開始過以前所嚮往的山居歲月。來到金門八個月,要把金門完整介紹給大家,似乎還不夠資格,不過,時值金中青年邀稿,也不便推託,就把我眼中的金門特色,做點小小的分享吧!

  從小家裡就常收到金門親友寄來的特產,海蚵、紫菜、麵線、貢糖、石花菜、高粱酒等。另外,每次返金都會大快朵頤一番的是廣東粥及魚丸湯。金門的海蚵是野生而非養殖,所以不像台灣的肥大,卻比較甘甜,奶奶每次一收到姑姑們寄來的海蚵,當晚一定會做蚵仔煎給我們吃。她將海蚵、雞蛋、紫菜及蒜苗和在一起煎,雖然和台灣蚵仔煎大異其趣,卻別有一番風味;金門的麵線也和台灣大不相同,最主要是沒有鹹味,而且短短細細的,很方便料理;至於貢糖,則是從小吃到大,過去吃膩了都不愛吃,但現在因為金門由戰地轉型到觀光區,業者競爭激烈,出現很多改良的特殊口味,例如一口酥、寸棗糖、南瓜子茶餅、芋頭麻糬餅,不能免俗地總會買回去餽贈親友;石花菜則是奶奶十幾年來每逢暑假必做的冰品,現在台灣的觀光景點,像是淡水、石門,也都可以看到在賣了;其實講到金門特產,大家首先聯想到的一定是高粱酒,但因為年幼的我不敢喝酒,沒有這方面的記憶,加上高粱酒的味道嗆鼻,對它興趣缺缺,直到回來金門教書的這幾個月,每次聚會場合,免不了要被勸酒幾杯。它大致上可分為一般高粱酒、特級高粱酒、陳年高粱酒和二鍋頭,主要的差別應該是萃取的次數、醇化的程度與加糖與否,所導致的口感差異與價格高低,原料都是一樣的。例如最近大家所珍藏86年陳高,就是不嗆又順口甘醇的高粱酒;來到金門不可不提的早餐就是廣東粥,這是觀光客不可不嚐的,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把米粒熬煮到幾乎看不到,再加上肉片、豬肝、海鮮、蛋花等,真是十分爽口飽足;而金門魚丸也是一項特色,有別於包餡的淡水魚丸,在台灣可是買不到的喔!

  其次,談到金門的氣候,真是變化多端。從七至九月的艷陽高照、到十至十二月的涼爽宜人,從一至三月的冷冽無比、再到清明時節的雨紛紛霧茫茫,真是讓我從享受天氣的晴朗、陽光的燦爛、空氣的清新,到畏懼冷風的吹拂、濃霧的不便、雨季的潮濕。不知道一般金門居民,是如何適應這樣的天氣,而能怡然自得呢?

  最後,談到金門的風土民情,真是豐富到可以寫本論文。金門的自然生態、古蹟建築、戰地風光都是耳熟能詳的特色,舉例如雙鯉溼地蘊藏多樣性的生物、鸕鶿野鳥季,還有我家鄉後豐港屬於著名的潮間帶,原本有豐富的海產、保育類鱟魚及金門特有的海獺,生態隨著商港興建而遭到破壞。另外,我的爺爺到新加坡打拚賺錢,再寄錢回來給家族過生活,並且於民國26年在家鄉蓋了一棟中西合璧,號稱洋樓式建築的古厝,至今保存良好,在金門不乏有這類建築,尤以水頭聚落為甚。去年文化局舉辦第一屆碉堡藝術展,一系列的活動與展場竭盡所能地呈現出金門戰地風光與藝術文化的結合,由於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藝術家參展,媒體競相報導,除了造就觀光人潮,更將金門的文化價值推展到最高峰。

  金門還有一項傳統是台灣社會衰微不可見的,就是宗親力量的強大與祭祀習俗的興盛。金門目前還是保留傳統社會以宗親為主的聚落,亦即同一村落的居民都以同姓氏為主,而每個姓氏或多或少在清明、端午、中秋、冬至、元宵等重大節日時,至少每年會有兩三次有「吃頭」的習俗。主要是在這些節日裡,男丁必須前往祠堂祭祀祖先,並在祠堂內聚餐,且僅限男性參加,或許不必要以「福佬沙文主義」的遺毒來看待這個習俗,但呈現出傳統社會「重男輕女」的價值觀,倒是不容置喙。至於祭祀習俗之繁瑣,恐怕是多數金門女性(尤其是媳婦)平日生活的要事與責任,套句我五嬸婆接受公視專訪時所說的話:祭祀這件事,是何等神聖而重要的,絕對不可輕易偏廢、開玩笑的。位處海邊的後豐港還得虔誠祭祀海神,更遑論家族裡每位往生的長輩呢!尤其今年第一次在金門掃墓,從曾祖父母往上推好幾代,總共掃了六、七塊墓地,大部分都只知是歷代祖先,但姓名、年代卻已不可考。

  雖然洋洋灑灑一大篇,卻不足以把金門的全貌介紹出來,生活在金門這塊淨土裡的滋味,其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唯一能與大家分享的只是筆者個人的感受罷了。金門豐富的自然與人文特色,絕對值得大家花時間去品味它,而非觀光團三天兩夜走馬看花,就能夠飽覽無遺的喔!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