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生活札記》開瑄國小的二十四節令鼓

發布日期:
作者: 陳鴻文。
點閱率:825

後來於︽文化新莊︾第十一期雜誌中,見到林玉龍老師撰寫的︿二十四節令鼓﹀一文,對這套鼓的成因有所介紹。根據文中所述,在西元一九八八年,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中華公會,負責辦理第九屆舞蹈節,為了將華人傳統節慶的內涵與精神表現出來,所以用陳徽崇老師和陳再藩老師所設計的「九舞」為主題,這是一種以九面大鼓組成的鼓陣表演,當時即有廣大迴響,以此為基礎,孕育了二十四節令鼓的形成概念。後來,華團組織聯合捐贈了二十四面大鼓,給新山的寬柔中學,於是第一支二十四節令鼓產生,並於一九八九年的端午詩節,在馬六甲的三保山展開首演。

時至今日,︿二十四節令鼓﹀已經從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理念,發展到今日的變化萬千。例如寬中的︿醉鼓﹀,還有吉蘭丹中華獨中以戰爭為題材的︿戰魂﹀等,融合了地方特色與新的創意。而台灣,始於一九八八年,在行政院僑委會,和台北縣政府的支持下,邀請馬來西亞全國華團文化諮詢委員會,二十四節令鼓推動小組主任朱芳俊先生、獅鼓界權威蕭斐弘師傅、和雲大雄、吳聖雄兩位老師,到淡水鎮鄧公國小舉辦為期三日的「二十四節令鼓訓練營」,教授一百餘名國中小師生及社會人士基本鼓藝和套路。此為台灣二十四節令鼓的濫觴。而鄧公國小在習得基本套路後,融合台灣的陣頭鼓、龍鼓和獅鼓,也發展出不同形式的二十四節令鼓。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因為地域廣大,氣候多有差異,適用於各地,也有因地制宜的現象,而以之為名,且從其獲致主要理念的二十四節令鼓,也在成熟之後,因著各地民俗文化差異,迅速演發出不同的形式,這也算有趣的巧合吧!

今年開瑄國小大鼓隊到台北八里國小,進行一趟大鼓交流畢業旅行,由於都是林玉龍老師指導,師出同門,各自習藝成果如何,頗有相互較勁的味道,又因為八里國小早以二十四節令鼓聞名全台,所以聯合新聞網以「金門大鼓隊到八里踢館」的標題來介紹,並誇獎「金門縣開瑄國小大鼓隊身手、架式不凡」,是這場全國教育博覽會演出的重頭戲。金門日報的「校園報導」專刊中,開瑄校園小記者們,為我們報導了交流的情形,根據許建廣的報導:「首先由八里國小上場,他們的二十四節令鼓打得虎虎生風,令人大開眼界,而我們也不賴,整齊劃一的節奏和鼓聲,也令在場嘉賓讚嘆不已。」可以說各顯神通,互不相讓呢!第二天參加全國教育博覽會,下午和新莊鼓藝團進行交流,也都能各展所長,並彼此欣賞讚許。

 如今金門重視文化建設,所以對優秀的表演團隊,儘量邀請,可以增加觀摩欣賞的機會,然而本地的藝術團體,也亟須培養充實,表現優異的,自然也能展現給別人看,彼此做互惠的文化交流。開瑄國小的二十四節令鼓,鼓技精湛,在各地演出,受到熱烈的歡迎與肯定,是金門文化教育成果之一,為鄉里爭得了榮耀,是一個好的例子。政府和民間團體,可以多鼓勵文化的學習,例如校園成立社團,或開辦社區學校,讓學習的機會增加,傳承技藝,並致力於發展地方特色,吸引更多的人參與,相信對文化生活的精緻與提昇,必能有所助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