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一粟集》自序與後記
自序
收錄在這本小書「滄海一粟集」的文章,一共有五十六篇,它們幾乎都是我近三年來,在金門日報發表過的,很費了我一番功夫,才粗略的分成六個篇章,分別是:「懷舊感恩篇」;「隨想隨筆篇」;「逝者如斯篇」;「童顏已老篇」;「藝海微瀾篇」以及「古風今韻篇」。
我粗估了一下字數,大概有一十萬字之譜。
首篇「懷舊感恩」,共收「含悲忍淚憶父親」等十三篇文章,從篇名之選定,幾乎已可望文生義,猜測它的主要內容與訴求了。我寫家大人、寫叔祖、寫宗親、寫家姑、寫恩師、寫已故的「老」友、更寫三十幾年的老友,它們都是發自我內心深處的忠誠告白,我不敢說:它們篇篇都是佳作;但是我敢說:它們篇篇都是個人嘔心瀝血之作。
次篇「隨想隨筆」,共收「美」等隨筆十一篇,它們都是我的隨興之作,所以取名「隨想隨筆」。寫我對美、對平凡的看法和評價,寫身罹「黑趾甲」之苦的感受;寫身處「人外人與天外天」的徬徨及「廿年一覺搬家夢」現場的辛酸與無奈;寫「在生命轉彎處」時,如何踏破鐵鞋無覓處,又如何得來全不費工夫;亦寫清明掃墓懷古、流浪教師辛苦、教育源頭活水、名山勝水│杭州西湖、老外眼中的金門等,都是有感而發、一時心力的投注。
第三篇「逝者如斯」,共收「翻譯官與女童」等八篇文章,有兒時記趣,如「眠床板 土壕 防空洞」、「外婆的石板床」;有母親與宗親耆宿說的掌故「翻譯官與女童」、「英武山岩述淵源」,有閱報感言、有猜謎之樂、有難忘的年夜飯等。
第四篇「童顏已老」,共收「珍愛我們擁有的」等文章六篇,有童年吃冰的樂趣;有親情的感受與道白;有力愛姑為我除痱子的回憶,有獨居的失落與寂寞,更有個人杏壇任教三十餘年的所思所想│「一個教育人的獨白」。
第五篇「藝海微瀾」,共收「兩家之間」等創作十二篇,前半個篇章,幾乎應了「與書為友,天長地久」那一句俗諺,因為它們都是我平時的讀書心得或感想:至於後半個篇章,則幾乎都是我近年來的參觀記聞,我一直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這個道理,所以課餘閒暇,試圖行萬里路,也就成為我讀破萬卷書之外,另一項強烈的內心企圖了。
末篇「古風今韻」,共收「俯拾即是的智慧」等六篇習作,前三篇是「咱的俗語話」,後三篇是個人對現代詩和古典詩詞的嘗試,也一併呈現,請讀者諸君不妨一讀。
俗語說得好:「醜媳婦,遲早要見公婆。」現在,我以一顆最虔敬的赤子之心,敬謹向閱讀此書的諸君子,獻上我最最卑微的心靈,希望對您來說,它是一頓最最豐美的精神饗宴。尚請大雅方家,不吝給我批評和指教。
樂山 謹記 民國九十四年 兒童佳節
後 記
「滄海一粟集」,就要結集成書、出版了。
這本書之所以能順利面世,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
首先,是金門日報提供了寶貴的篇幅,總編輯林怡種先生經年累月、不厭其煩的「逼稿成篇」;太座大人在「家務卿」忙碌之餘,還時常抽空幫我整理已刊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圖書館館長曾師端真,在百忙之中為我寫序;相知相交卅餘載的學長李福井先生,以前在編「正氣副刊」時,對我長期的鞭策與指導,並為我寫了文情並茂的序;對於生命逆旅中的這些貴人,都是我要深致謝意的,因為,沒有他們的提攜和鼓勵,就沒有這本小書的歡喜誕生。
另外,還有一些幕後推手,更不能不一併提及。
去年七夕仙逝的家父,生前,以他獨特的管教方式教育我;慈祥和藹的母親,茹苦含辛的撫養我長大成人、成材;北投姑母陳瑞瑛女士,從我剛讀小學三年級起,就開始指導我寫作,使我奠下了穩固的語文基礎;國小的蔡清楚老師對我的器重;國中的國文老師李高峰先生,不辭辛勞的指導我;高中及特師科的國(語)文老師黃書文先生,對我不斷的關心與啟發;鄭藩海先生在閱讀方面,給我長遠的啟發;郭雅玲女士對我無微不至的鼓勵與教誨等,他們多方面的給我誘導跟啟發,更是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的恩情。
再者,前金湖國中小楊清國校長、文史工作前輩陳臻超先生,更時常予我鼓舞與惕勵,都是我創作源源不斷的泉源,他們的用心與耐心,使我愈發朝乾夕惕,不敢稍有懈怠;另者,晚近本縣寫作協會成員諸君子,由於彼此時常在一起切磋,也使我蒙受甚多教益,日有進境。
二弟為庸的法書,馳譽浯島,能為本書題字,尤屬難得;五弟為信的攝影,功力深厚,得獎無數,願為本書設計封面,更使本書增色不少,這些,都是我這個做大哥的,要深深感謝的。
恕我不能一一列舉這一路走來的貴人,無論如何,我今天能自費出版這本小書,內心的興奮與感動,本就不是我這支禿筆可以道其萬一的。
今天,個人趁出書之便,僅就日常記憶所及,約略訴及自己的激動,希望自己每隔一段時日,就能自費出版一本小書,理由與動機無它,僅想為自己視為生活、生命中,最重要一部分的讀書和寫作,留下一些雪泥鴻爪,就當成是自己邯鄲學步、學習與成長的生命紀錄吧!
最後,要感謝我家的財政部長│內人吳瓊麗女士,對出版本書的一貫態度與全力支持;兩個寶貝女兒和小兒子,允許他們一向愛現的父親再次「出頭損角」、拋頭露面,使本來已經很「光亮」的大頭,又一次出人意表的野人獻曝、高度曝光。每思及此,頗有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的複雜感受。
樂山 民國九十四年 兒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