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生活札記》謁祖回鑾記述

發布日期:
作者: 李寧新。
點閱率:549
字型大小:

二月二十二日,新春端月,吾金李氏宗親,組團為吉祥、如意兩團隊,計四百餘人,恭送李氏開閩五山聖祖,搭乘金龍號客輪回鑾,是日風平浪靜,到達和平碼頭(原名太古碼頭),為昔吾金旅東南亞華僑歸來洋船停泊出入港口,開小三通時,改稱現名,象徵兩岸和平之涵意,抵達後,由閩南李氏宗親迎接聖祖,裔孫隨即搭乘遊覽車隨聖祖四轎車後到晉江池店鎮,受當地李氏宗親備中西樂隊及身穿長衫馬褂長老列隊路旁迎接,歇腳餐點,盛情難捨,後會合大陸宗親又追隨五山聖祖旌旗、四轎,沿晉江市街遊行,大鼓吹、八音、民俗化裝隊等萬人,隊伍蔓延一公里餘,浩浩蕩蕩,熱鬧非凡,堪稱為閩南地區迎祖盛會之冠,步行歷二小時左右,抵達南安新店村,閩南李氏宗親總會館,舉行祭典活動,館前廣場人山人海,幾乎無立足之地,幸由金門李氏宗親先祭拜,後又搭乘遊覽車前往南安菊江五山聖祖墓園謁陵,日暮往泉州客店下榻,結束第一天行程。

二月二十三日,早餐後,前往開元寺,在泉州市內的西街,是福建最大的佛寺之一,和昆明圓通寺、杭州靈隱寺、廈門南普陀寺齊名。建於唐垂拱二年,(公元六八六),佔地七八○○○平方米,其建寺原因有兩傳說:

1、未建寺前,原是一片桑園,「今尚有一棟桑樹存在,據言昔日遺留」,有一老方丈向園主要求獻一地建寺,園主言及,你如能夠使桑樹開出白蓮花者,可將桑園獻出為建寺用地,不料隔一夜時辰,全園桑樹竟開白蓮花,於是園主既一言說出,駟馬難追,因此建寺在該地上,名為「蓮花寺」,今大雄寶殿大門橫匾刻「 蓮 界」四字,第一字是「桑」,第三字是「法」,諒與此事有關。

2、此地原是黃氏大宅第,又出於老方丈向黃氏請求獻地建寺,黃氏問老方丈須多大面積,老方丈言答只要一領袈裟擲上天空,所覆蓋陰影為面積,於是老方丈將袈裟向天空一擲,袈裟越展越大,陰影亦隨其增廣,結果將黃氏大宅第全部覆蓋,無奈只好一諾千金,獻出宅地。

當大雄寶殿興建時,傳有紫雲覆蓋,故又稱「紫雲大殿」,至於黃氏堂號為「紫雲衍派」,乃出於此。大雄寶殿之氣魄雄偉,全殿有一百支海棠式巨型石柱,更有「百柱殿」之稱。

至於開元寺之名有幾,有蓮花寺、有興教寺、有龍興寺等稱,到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七三九),唐玄宗下令在全國各州建立一座開元寺,遂有其正名至今。

開元寺廣場兩邊東西塔,名震東南,聞名世界,又成為晉江地理標誌,由水陸兩路來此,十多里外便可先看到兩塔高峰,聳入雲霄之雄姿,是一對最大石塔。

東塔:是中國現存最高石塔,名為「鎮國塔」,與西塔相距二百米,建於唐代咸通六年,(公元八六五),為木塔建築,至宋朝改建為磚塔,後又改為石塔結構,歷經十年竣工,塔高四八點二四米。

西塔:建於五代時期,自福州運木頭來泉州建此木塔,初名為「無量壽塔」,後奏請賜名「仁壽塔」,到南宋時改建為現存的花崗岩石塔,比東塔早建十年,塔高四四點○六米,略低於東塔。

雙塔穩固的塔基,加上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石塔建立其上,經歷七百多年風霜雨露,依然巍然不動,且全塔石砌各部銜接處以精準石榫不用灰泥組合,是建築學上一大特點,曾經抵擋八級地震搖撼,無法搖動它的根基。

據當地導遊言及東、西塔雖距只不過二○○米,但少遊客參觀,其傳說原因,東塔是師傅承建,西塔是徒弟承建,竣工後,兩塔工夫不分上下,師傅面子掛不住,有一天,又各在塔上施工,師傅邀約徒弟從塔上跳下,看誰工夫較好,徒弟雖胸有成竹,準備一把紙雨傘,就撐開跳下,紙雨傘「開花」,人墜地身亡。師傅總是留一後步,撐著油紙製雨傘較耐,安全降落,因此有東塔神、西塔鬼,一語相傳,故少人參觀。但按史料記載,西塔早十年完成,既然興建時間不同,那會發生此事,純是傳說罷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