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擁先民文化遺珍
──也算為「浯鄉俗諺風華錄」引序──
每每與鄉親言歡交談之中,偶爾出現幾句大家所熟悉的家鄉俗語話,必然使談話立即感到無比的親切與融和,也會有生動與雅氣的感覺,似乎也使內涵豐富了,無他,鄉諺俗語是鄉土語言的調味品,也是鄉情的增濃劑,是先民的文化遺珍。許多鄉親也憂心,隨著工商社會環境的變遷,鄉土語言使用率的減少,相對地,鄉諺俗語的出現率當然更低了,說不定在多少年後,會在大家的淡忘中,悄悄地消逝無蹤。
基於為鄉土文化盡一己的棉薄,在五六年前即著手蒐集鄉諺俗語,只是有文字登錄記載者少,口語流傳者多,想到的、知道的、聽到的、問到的,加上從記憶中搜尋得到的,數量不算很多,內容也不算豐富,但總覺得無比珍貴。與鄉親好友談起,得到的總是許多的鼓勵與敦促,此次參加國立台灣大學校長遴選即獲過半數支持的吾鄉俊彥工學院院長的楊永斌博士,因早年即負笈他鄉,接觸的鄉語已經有限,能聽到的鄉諺更少,他深深體會到吾鄉俗語之美,寓意之深,是值得典藏宏揚的文化資產,不能任其湮沒失傳,他與林德取、許文鉅、許明呼、蔡清森、董漢根、許金龍、王振利、蔡耕福、洪當權、鄭樹啟等「台大椰林長青會」好友一再認為,只有寫出來才是最好的保存。
個人雖有心為吾鄉俗諺盡力,卻無力保證做好,早年在鄉服務時,雖經常參與鄉土文化與民俗活動,總覺得不夠深入,所知有限,要為俗諺解讀詮釋,實是自不量力。再詳讀千則以上的俗語,但覺句句珠璣,深邃浩瀚,簡短淺顯,意清理明,但反覆涵泳後,要能即時領會徹悟者,可不容易。況且,年代久遠,社會狀態迥異,民情風俗不同,切入的角度、剖析的深度、詮解的廣度、張力的強度、衡酌的尺度,自也難以掌握,自知才識、知識、常識、器識無一能勝任,幾度躑躅,遲遲不敢草率從事,輕易擇題下筆。
自知讓家鄉的俗語風華更加燦麗是自己多少年的夙願,只好勉力就最熟悉、最有體認心得的俗語,試筆成稿,很意外地,引發金門日報開闢俗語專欄的計劃,為了專欄的名稱,當時是編輯主任兼編副刊的總編輯林怡種根本兄還與地區幾位人士幾度諮詢討論,最後以「咱的俗語話」由本人的「俗語啟示錄」於九十二年九月二十日正式與鄉親見面,一週後,「僥倖錢冤枉了」、「近廟欺神」、「一男一女一枝花」陸續刊出後,得到鄉親們熱烈的迥響與鼓勵,在金門、在台灣,鄉親一見面常常第一句話就是我看到你那一篇了,言下意是肯定、是讚譽、是認同、是共鳴。尤其顏主席忠誠、李縣長炷烽、吳立委成典、名作家楊樹清、鄭有諒將軍、陳前社長金文、顏社長恩威、張榮強等鄉賢鄉彥、教育界同仁與我的宗長許湧泉、許乃江、許丕謀、許丕永、許寬等等再三鼓勵,在感激中仍有深深感愧。
沒有近距離的溶入鄉諺俗語,很容易忽略它「俗中帶雅、樸中帶美、粗中有緻、淺中有物」的特質,要為它添風華非有多樣才能不可,當然,不是說要多專業、多專精,但一般的天文、地理、民情、風俗、生活習慣、社會動態、歷史源流與民間傳說是不可不具的基本常識。在寫俗語話的時候,最常遇到的是「有音無字」的困擾,如果語音、語義能有相近、相似、諧音、相合,甚至「有邊讀邊、無邊讀上下」都會變通、權宜採用,真正無變步,就只好造字了,在文中如果有這種情形,請多海涵,如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敬請惠予告知。
對原本就古老的俗語話,如果一味地作「挽瓜揪籐」式的追源究柢似嫌不夠,何如就古旨原意,在不相悖相違的前提下,尋找古今接軌,相融相通,相輔相補的可能。於是只能在個人歷經與接觸所及有限的時空中,奉獻一點心力智慧,萬幸有一些許效益,豈不是自己的功德一件。
面對每一句鄉諺俗語,都會很嚴肅,且很用心又專心地去作各種不同角度與深度,廣度的思考,深怕粗心輕率去捕風捉影,常常是會謬之千里,那能不慎:
「千年親晟,不值萬年厝邊」正是現代興起的「社區意識」;「一男一女一枝花」印證古今計畫生育與優生的觀念是相同的;「近廟欺神」除介紹五十年代前賢為金門打拚的艱辛、用心與苦心,並顯示人與神同,相互尊重禮敬的人權意識;「觀音亭佛祖惦惦與」提示做人不可貪心、倖進、速成、急功、近利。按步就班必定成功;「春牛公格天」正是青年好勝、叛逆的心態;「無錢燻,咕咕吞」與當今建構「無煙」環境的環保理念一致;「仙人拍鼓有時錯」從歷史事件證明任你怎麼會算,善算、計算、仍有誤算、漏算、失算的機會,且有時人算不如天算;「檳擔與鼻欄」、「猛虎與猴群」、「食虎吞象與欺土深掘」警示世人尊卑、大小、強弱不足恃,位高權重者沒有傲慢的正當性,位卑權微者更沒有委曲求全的必要性,循天理正義,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幫助,共同開創一片天才是正理;「逼水無流」從濬、導、疏、引投射到社會的現象與心理的因素都需要用同樣的方法解決;配合縣政的重要活動,分別在「簽釘落榫」、「廣東目鏡」、「親不親故鄉人」、「人不親土親」表達心意;在許多俗語話中,藉機會為五十年來鄉親所受生活的艱困與吾鄉偉大的女性所表現在艱彌厲,貞純勤奮的好德行,敬致崇高的敬意。
先民所流傳的鄉諺俗語,以及兒歌民謠,顯現了先民的睿智先知,是價值連城的珍寶,蒐集、珍藏、宏揚是我們做後進者的責任,也是光榮的義務,這要靠許多熱心、有心的鄉親俊彥用心,細心地共同發揚,蒐集、整理、保存,才能發揚光大,風華傲世。
很幸運在金門文化局贊助下將「浯鄉俗諺風華錄」與鄉親正式見面,對我而言是結結實實的鼓舞,只是門外人看門內事或許是繽紛熱鬧,但門外漢做門內事可是事倍功半,所以引喻失義,立點偏頗,不純不正,不貼不切,不搭不七之處自是難免,敬懇鄉親顧念鄉情,不吝給予指點、指正,牽溝過隙,解謎點訣,將是受益無窮。
由衷感謝李炷烽縣長賜予品題,光采頓現,李局長錫隆、林總編輯怡種、王士朝董事長、林子敬總經理的鼎力協助,許乃蠡課長提供珍貴照片,李養盛、莊熊水、李錫榮、許丕謀、楊樹清及多位鄉親熱心提供寶貴資料,謹銘在心,除了感謝,還是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