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札記》路,我們一起走過!
金門是一個很傳統的地方,也是一個很保守的地方;因為它傳統,所以就格外顯得保守的了。
幾十年的軍事管制禁錮,讓金門人的靈魂受到壓抑,活在痛苦之中;然而,也就在這種禁錮之中,讓金門的傳統文化得以不受污染,繼續保存下來,從這個角度來看,軍管無形中保留金門文化的純度,可說百害而一利,雖然不值得歌頌,但恐怕也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了。
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剛好在這種環境裡成長、茁壯。因此,這一代的金門人,還保有傳統文化的特質,也就是一種承先啟後的典型了。金門由於地理環境與歷史條件的限制,在兩岸長期的角力關係中,飽受荼毒,我們都是從砲坑裡長大的一代,那種記憶刻骨銘心,已經成為靈魂的一部份。我們無法忘懷戰爭,但我們更渴望和平。
走過了艱難歲月,我們見證了歷史;走過了傳統文化的長廊,我們發現了自己的身影。
陳為學先生,就在這種環境下孕育、陶鑄的人,自小在傳統保守的家庭中長大,勤勤懇懇的讀書,一心想要出人頭地;然而,身為長子的他,為了培養弟妹,聽從父親的忠告,毅然放棄繼續升學的機會,獻身國小教育,作育英才,三十幾年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雖然他無法繼續升學,但是,在他的內心深處,那一顆文學的心,仍然不時的悸動,挑撥他的敏感神經。因此,公餘之暇他不時寫作,一方面為了志趣,一方面想要發揮自小不甘隱沒的長才,近三年來陸陸續續發表了十餘萬字,結集成「滄海一粟」一書,紀錄了他的所思、所感、所懷,構成了他的人生風景,也凸顯了時代的風貌。
千里懷人月在峰。陳為學稟性淳厚,在他的成長歲月中,受到了很多長輩的照顧,念念不忘,尤其與姑媽的感情,深厚自然,讓他感念殊深;其次,他受到良師益友的教誨與薰陶,如高中國文老師黃書文與報人顏伯忠先生,對他的啟迪與影響,都讓他難以忘懷。
三更有夢書當枕。陳為學人如其名,是一個好學深思,喫書如命的人,閒時常手不釋卷,出入經史百子,或涉獵現代文學,雖然後來出任校長,參與學校的行政工作,仍然一本初衷,坐擁百城,讀書不倦,所以他的體悟也就特別多,如靜思語:「感恩他人,就是美化自己」,已經成為他的座右銘了。
人生有味是三平。平實、平淡、平凡,雖然有一點兒老生常談,卻是陳為學的生活圭臬,他以此自許,不僅教育子女,也教育學生;他從三平修身入手,還希望作到司馬溫公所說的「事無不可對人言」,這是何等的心胸與器量,令人肅然起敬。因此書畫名家吳鼎仁稱許他「為人守德清高士,學聖修身道義師」。
陳為學先生何以有這種稱譽呢?坦言之,就是金門傳統文化薰陶的結果,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因此,他在家是一位好父親,在校是一位好老師、好校長,以他的修養,用愛心澆灌民族幼苗,培育英才。他說:「對待學生,我一向都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子姪看待,我總是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教導他們、鼓勵他們、協助他們,並且啟發他們,我明知自己的能力有限,但是始終不肯放棄自己微薄的能力和有限的能量,我多麼希望:經由自己不斷的努力和永不放棄的堅持,希望能為每一位孩子,開啟每一扇亮麗的心窗,希望他們都能看到自己光明的願景;儘管有時我努力過了,儘管有時不能立即看出績效,但是,我還是會始終堅持下去,永遠給學生信心、給學生希望、給學生方便、更給學生快樂,只因為這是我的責任,不,應該說,這是作為一位教育人責無旁貸的天職!」有這樣的師長,作為他的學生,真是很有福氣。
這一代的金門人,從艱難的環境中長大,有共同的生活記憶:經歷了八二三砲戰,髫齡時躲進防空洞,聆聽砲彈的嘶吼,可謂九死一生了;我們這一代,幾乎每一家都有八個、十個兄弟姊妹,食指浩繁,父母親早出晚歸,工作異常辛苦,省吃儉用,犧牲奉獻,一心只為培養子女長大成人,我在陳為學的文章中,看到自己成長的影子,不禁心有戚戚焉。
歲月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我們一起在金門高中受業以來,已經從少年十五二十時,變成滿頭飛霜了,時間過得飛快,讓人悚然而驚;而今陳為學先生,春風化雨,出其餘緒,志在名山,忝為他的同學、文藝同好與朋友,我樂於寫幾個字,作為緬懷我們共同生活、經驗與時代的精神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