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的俗語話》童生躇著槍兵
科舉時代,凡參加府州縣學考試,尚未正式入學者,稱為「童生」,入學後即為「秀才」,亦稱「生員」、「庠生」,所以「童生」就是通常大家心目中知書達禮的讀書人,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也應是彬彬之士。「槍兵」則是字認得不多,理懂得亦少,率性粗直的武者,一旦「童生」真的「躇著槍兵」,兩者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發生什麼樣的事端,非實地臨場,誰都無法揣測預料,這與「秀才遇到兵」所揭示的意涵是一樣的,就是一般印象中的「有理說不清」。先民留下的俗語話中,許多是對比強烈到幾乎誇張的程度,像「大鼎炒九蟻」、「食虎吞象」、「檳擔鼻欄」,都是以大小、強弱來突顯所要表達、警示的寓意,使俗語頓時生趣盎然,張力十足,後韻無窮。
不是只有「童生」才會「躇著槍兵」,也不是只有「童生躇著槍兵」才會有事故發生,現在的社會去科舉的年代已經很遠,今天所謂的「童生」,應是「弱勢族群」的另一稱呼,而「槍兵」在現代也不是「老粗」、「二百五」與「不講理」的代名詞,是「權勢」的化身,隨時隨地可以強詞奪理,硬拗硬壓,雖不「得理」也可以「不饒人」,這迥然不同類型的人,在社會上與人群中是比比皆是,兩者相躇,「童生」往往「三下兩步半」就輕易地被「槍兵」打敗了,因為從彼此爭論聲調的高低,肢體動作的大小,氣勢的強弱就勝負立分了,這種不平衡的社會現象,充滿了無力與無奈,只是我們的上一代對子弟的期望是無論寒窗苦讀的「童生」,或是保國衛民的「槍兵」,都是前途發展的方向,最怕的是「文呣成童生,武呣成槍兵」,文不成文,武不成武,高不成,低不就,那就可嘆了。
就金門而言,二年級以後的鄉親,一甲子以來,幾乎都是周旋、糾纏,生活在「槍兵」所主導的圈圍中,縱想掙脫,也是無能為力,是金門鄉親的宿命,抑是時代的劫難,已不必太過在意,因為「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首先是當「金門良民躇著日本軍閥」:二十六年抗戰爆發,十月日本軍閥就公然竊據金門,表面是以溫和手段奴役鄉親,實際上帶來的是立即的苦難,此時,對外通往全部斷絕,大多數鄉親賴以維生的「僑匯」隨之涸絕,接著罩頂的是暗無天日的「飫饑失頓」、「渡日如年」的八年煉獄。可憐善良、純樸的僑鄉,竟成為日本軍閥鐵蹄下的無辜災區。現在竟有人以穿和服,講日語,率眾參拜日本神社而沾沾自喜,引以為榮,在歷史的照妖鏡下自然就原形畢露,無所遁形,「賣台」嘴臉,一覽無遺,掩遮不了的。
好不容易熬到抗戰勝利,想不到三十八年「金門百姓」又「躇著國共戰火」一燒五十年,這段歲月呈現在金門鄉親共同的遭遇與永難磨滅的記憶。好在鄉親們在血液中帶著先民當年避難島上的那種充沛的生命力與堅韌的意志力,毅然地無視於漫天的砲火與滿地的彈坑,昂然承受「食苦若食補」的試煉,到如今親身體會「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的真實性,在風雲際會與時代機緣中,開創浯鄉另一個嶄新的榮景。
另一個算是歷史事件,因戰爭成了幾十年來無解的局面,就是鮮有人知的「會元墓園躇著戰車營區」,因為兩岸的情勢一直持續中,使得會元後裔從開始就在無力、無奈中,不發一言,不是對祖先陵墓經年受輾壓殘踏默許或默認,而是深明大義,不忍在緊張情勢中,影響軍事的需求。明萬曆二十九年辛丑科會元,傳臚許獬不幸於三十四年(西元一六○六)病逝後葬於山前社的石獅山下,俗稱此墓為「石獅披鐵甲」,石獅山地形險要,不知何時被國軍列為軍事重地,建戰車營區於此,因缺對外通路,即自行在會元墓龜之上闢路而過,自此,「鐵甲車」每天往返輾壓,是否應了「石獅披鐵甲」之言不得而知,只是看在子孫眼裡,心中是感慨萬千,兩年來曾與軍方溝通協調,交涉請求最好將營區他遷或車輛改道,曾經會勘,尚無定案,九十四年四月十日在墓園舉行春祭大典,行大三獻禮,一致決定在年內動工修建,並請求金門縣政府鼎力協助完成,使四百年會元陵墓重現風貌,也解除會元後裔始終被壓得透不過氣的感覺,金門會元許氏宗親會將在近期報請金門縣政府、金門防衛部實地會勘,在金門陸續解嚴開放後,會元古墓將是中外訪客尋源探勝、親炙會元文采風華的景點。這個有點「張飛打岳飛」的事端,如不在近期妥為解決,「會元墓淪為戰車道」將為歷史留下「我們都是一群不識理」的讀書人的特大號冷笑話。
(小時候每隨大人們前往祭祖,必與同伴相招上石獅山尋「仙腳跡」,此二尺長,寸許深的腳印,據傳是乞食身、皇帝嘴的「盧遠」自後沙、嚨口前往許坑所留下的,承山前老友許水生兄告知,腳印在軍營內,閒人不得入,有機會將為我引導前去瞻仰此仙履勝蹟,如有所得,必呈奉分享。謹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