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我年少
寫在前面
近期拜讀了余秋雨先生的大作︽借我一生︾,書中詳載了余先生童年生活的樸拙,上海生活的衝擊,文革時期的艱困,乃至文學歷程中的點滴與感受。余先生的文章倍受兩岸讀者推崇,自不多言,此書文間之磅礡氣勢,常令吾人感及光陰之如逝,吾人之渺小,思索總該為已逝的過往留下些什麼吧!只為憑思,更為留駐斯時簡單的感動。
在金門這個小島上,許多人都曾有過難以忘懷的點滴,追索一些過往的雪泥鴻爪,反思時代的變化樣貌,或根本不具代表性,或不忒小家子樣態,但卻直擊一段璀璨又簡單的過往。在吁嘆光陰如過隙白駒之餘,或稍能體會辛棄疾「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之詞意!
一
我的出生地在金門太武山麓下的一個小村落,那個地方叫「中蘭」。
老實說在金門出生長,但對老家中蘭的印象卻十分有限,只知道那是「囥(閩:放)公嘛神主牌」的地方,不論是以後結婚、逢年過節或是祖父母做忌,我們都要去燒金、拜拜的地方。
中蘭是個外移人口相當嚴重的地方,村裡常見的除了老人就是老人,在夕陽時分常見老人們集結在廟前的廣場,或閒話家常或啜飲一杯老人茶,告別一日的時光。
我的老家位在村口大道旁,想當初祖父購建這座厝舍時,應該是充滿無限的驕傲和喜悅吧!我沒見過祖父,因為在我出生前就積勞成疾過世了。
「積勞」,應該是那個時代裡普遍結束生命的一種方式!在家族食指繁浩,挑水都很難養活孩子的當時,用健康換溫飽是必然的事實,為此疏於自我的健康管理,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演至仳離,更是理所當然,想當然耳的事!
在祖母、父親的口中,祖父是個拙於言詞,勤儉自持的「青瞑牛」。那時代文盲不可恥,反是有書讀才稀奇,重點是沒有鋤頭上的工夫,不會種幾畝莊稼,是過不了活,討不了老婆的。從祖父身後遺下的大大小小十幾筆田產,讓後人對當時鋤頭致富的傳奇,充滿了驚奇!
曉事後,父親常偕著我們三兄弟,踏跡荒煙蔓草,尋覓祖父汗血匯積出來的田地。父親的心情想必是複雜的,每每我們三兄弟抹著豆大的汗珠,氣喘咻咻的虛應著父親:「栽啦!栽啦!」的時候,想必父親的心思就跟遠山飄渺的浮雲一樣的沒底。告訴子孫先祖辛勤建業的痕履,只是善盡他那代傳承的義務,對著那些散落的田產,早交給雜草、蔓藤在住的沃壤,他同樣的提不起興致。
時間的履痕不定刻劃在他的額頭上,更早在神采飛揚的青春裡,就植下了颺揚的種苗。
二
我對祖母是有印象的。
祖母姓洪,小金門人。自襁褓期就送給瓊林的蔡姓人家做童養媳。就算到了我已經懂事的年頭,仍常常聽到鄰人、親戚直呼她新婦仔(閩:童養媳)。只是這個新婦仔未如宿命的安排,在瓊林安家落戶,反而跟一個窮小子在中蘭紮根、立業,據說,中間是有些曲折的。
金門有句俗諺:「要嫁過西一個人,不嫁過東一欉芒。」祖父是個勤懇打拚的田裡人,更是過東(瓊林以東)的一個貧農戶,祖父既不識字又吶於言,這種條件要討媳婦,恐怕是沒他挑的份。好在這些特質在那時,反成了優點及美德。在高壓統治的年代,周遭充斥了太多「話多遭禍,書多遭殃」的例子。一個不識字、話又少的「做田人」,是極受統治者歡迎的,因為那代表著威權的成效與自我的滿足。
祖父雖然勤懇,但要獲得年輕女孩的青睞就難了,一來無顯赫身家,二來一貧如洗,三來不解風月,粗糙、黑乎,兼又皸裂處處的尊容,實難討得年輕女孩半分好感,是以到了適婚年齡,仍然是孤零零的羅漢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