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腸如雪義氣如雲
———」白話留庵詩文集序「後記
「嗟乎!我知古宋遺民之心矣。窮愁潦倒,滿腹牢騷,胸中塊磊,無酒可澆,故借此殘局而著成之也。然肝腸如雪,義氣如雲,秉志忠貞,不甘阿附,傲慢寓謙和,隱諷兼規正,名言成串,觸處為奇,又非漫然如許伯哭世、劉四罵人而已。」這是︽水滸後傳︾作者、明萬曆年間,自署「雁宕山樵」的陳忱在其序言裡所寫的一段話。
這幾句話用以寫明末遺臣故老盧若騰的為人與詩文,最適切不過!宋之亡於蒙古、明之覆於滿州,時也,勢也。是以末世遺民感慨遁隱無門,亡國孤忠哀嘆無力回天。遂發而為文,「如痛者之呻」;遂詠而為詩,「如哀者之哭」;窮愁潦倒,滿腹牢騷,胸中塊磊,無酒可澆,故借此殘局而著成「島噫詩」也。
「島噫詩」是盧若騰眾多著述、但少數傳世之作。民國四十八年春,金門明魯王塚發現,得知另有「留菴文集」十八卷、「留菴詩集」二卷、「與耕堂學字」二卷、「制義」一卷等書存焉。「島噫詩」全書三十七頁,每頁二十行,每行滿寫二十三字。第一頁「小引」,第二至四頁為目錄,下為本文,計一百零四首。
據︽金門盧氏族譜︾所載,「大司馬公諱若騰字閑之,一字海運,號牧洲又號留庵,別號留庵居士,崇禎丙子舉人、庚辰進士,召對稱。旨特授兵部武庫師主事,提督京衛武學帶管編軍,陞本司郎中,又陞浙江部政司參議兼按察司僉事,整飭寧紹兵備道,巡視海道,又陞鎮江監軍道,又陞巡撫鳳廬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又陞提督軍務兼理糧餉,巡輔溫台寧處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加兵部侍郎,再加尚書通議大夫。妣許氏初封恭人、晉封太淑人。生明萬曆廿八年庚子(西元1660),卒清康熙三年甲辰三月十九日(1664)。」
牧洲公於浙江任上,遺愛百姓,士民建祠奉祀,有「盧菩薩」之稱。巡撫溫處寧台,遇清軍南下,牧洲公守平陽,力戰中矢,遇水師救出。聞閩變,痛憤投水,為同官救起。旋潛入滃州,輾轉入閩海,偕王忠孝、諸葛倬、沈宸荃、曾櫻、許吉璟、辜朝薦、徐孚遠、郭貞一、紀許國、沈光文等居金門,自號「留菴」。永曆十八年(清康熙三年),與沈佺期、許吉璟東渡,寓澎湖。病亟,值崇禎當年殉難之日,一慟而絕。遺命題其墓曰「自許先生」。
牧洲公「秉志忠貞,不甘阿附」,戎馬半生、間關流離;為人風情豪邁,詩文斐然可觀。縱有丹心日月卻忠義浪擲之憾,然其似雪肝腸、如雲義氣,豈我輩能望其項背乎?然則,時人言不諳典,望文難以生義,又如何能琢磨出祖先的哀腸百轉?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爰以「島噫詩」之目次為綱,補錄其餘若干,合計一百四十一首,不揣冒昧、勉力為之釋譯,名曰︽白話留庵詩文集︾(詩卷),以廣流傳。斯情斯志,有不容已於言者,企望時賢容我托大、不吝斧正!是為序。乙酉立夏金門賢聚顏炳洳識。
在過去將近一年,筆者花了相當時間去了解明末賢聚盧若騰的生平與詩文著作。有出於對於鄉賢崇敬緬懷的情愫,也有出於對先祖及這塊土地單純的摯愛。
過去,金門文風鼎盛,科甲聯登,夙有「海濱鄒魯」美名。但是,生於斯、長於斯的我們,對於鄉賢前輩的認識卻十分有限!這麼一個具有豐富歷史人文的地方,這麼一個才士達人輩出、望重於士林的地方,這麼一個祖先遺留詩文或述作質量皆有可觀的地方,我們投注的目光竟是如此的漫不經心!
在臺灣一片本土化大行其道的時候,處在兩岸中繼的金門卻逐漸模糊失焦。對於在地或漂泊各地的金門人而言,我們無法適切的彰顯出金門的重要性、為金門取得合理的歷史定位,也無法經由金門特殊的身世遭遇,營造自身的「文化認同」或「金門意識」,甚至,進一步凝聚內部向心力,並由此激發出愛鄉的熱誠、和身為金門人的光榮感。
容或傷感有之,惶愧有之,但如何善盡作為這塊土地的一份子,顯為當前之急。自金門解嚴、兩岸交流再續之後,在地方文史工作者鍥而不捨的努力下,我們也逐漸體認到,在大力從事硬體建設的過程中,維護金門文化資產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在目前這個階段,我們所能琅琅上口者,不外乎閩南建築和戰地遺跡!我們會喟嘆在時光遞嬗中,有些涉及硬體保存的建築或戰爭遺跡,隨著地方發展而遭到拆建或毀棄。但是,對於祖先們嘔心瀝血著述的典籍,我們始終若即若離,對於那些早已散佚無存、或者湮沒不彰的典籍,也未曾表現出應有的關心!
一塊土地、一方水土所哺育出的人民性格,不是源自那些燕尾馬背屋脊,也不是那些花崗石或軌條砦,而是一代代祖先們掙扎的汗水與血淚所書寫。於是,我們知道「紹興人」的靈明聰慧,知道「溫州人」積極打拚;知道「湖南人」的倔,知道「上海人」的詭;知道「東北人」的伉爽利索,也知道「西北人」的執迷不悔。 土地的性格就是人民共同形塑的性格,除了口耳相傳之外,最重要的理當是文字紀錄。金門這樣一座孤懸一隅的「荒僻之島」,這樣一座充滿煙硝的「戰火之島」,這樣一座令百姓喪亂四處的「流離之島」,這樣一座數度肩負振衰起弊、興滅繼絕的「希望之島」,它的人民該有著怎樣的一種複雜性格?撫今追昔,透過先人的文字記敘,我們不必然可以如實感同身受,但,至少還能尋出一丁點兒蛛絲馬跡!
盧若騰在其「島噫詩」小引裡自敘:說到詩的數量,沒有比今天這島上(金門)更多的了。充滿憂慮愁緒的詩、悲痛哀悼的詩、憤恨埋怨激烈的詩,到處都有,而且無不精緻巧妙。試問其何以會如此精巧呢?雖然當極度憂愁、極度悲痛、極度憤恨激烈的時候,若有人反而情不自禁的發出笑聲的,我私下會引以為恥!自從回到這海島定居以來,雖然經常因有所感受而吟誦詩歌,但不曾想過是在寫怎樣的詩,也未曾想過要把詩寫得如何精緻巧妙。就只當做是病痛者的呻吟、哀傷者的哭泣,抒發鬱悶不順之氣而已。把它們寫在紙上,寄給志同道合的朋友。寄望將來有能夠了解我的人會說:「這是當年島上的病痛之人、哀傷之人啊」!我應該就會感到很安慰了呀!
詩是用以抒發鬱悶不順之氣,理當有所感而發。感於自身遭遇,感於土地的命運與身世。然而,先人的著述動輒距現代達數百年之久,非僅時移勢異,語言文字格格難入,連字面上的意思有時都難以掌握,更何況理解其深層的幽微韻緻。因此,重新白話詮釋、整理,並新編付梓,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金門的價值,也許這一切都還只是第一步。
對於文化局補助金門文獻出版,用意善美,值得稱許,然而,對於文獻價值或文化資產的理解定義,或許還有斟酌的空間。文獻的琢磨畢竟不似散文、小說可以天馬行空!不曾用力其中者,大概很難體會個中三味!
此番「白話留庵詩文集」(詩卷/文卷)也歷經字斟句酌的難產過程,承蒙台大歷史博士洪進業學長的協助釋疑,另承族親盧懷琪、盧根陣兄弟,對於盧若騰家譜世系的最新資料,以及相關照片的提供與建議。去年以來,進業學長和我及數位朋友,幾度在金門日報提及所謂「新金門人」概念。一方面當然為了和「大台灣」意識做一個對照,強調金門的主體性,以突顯金門處在兩岸分立對峙的尷尬處境;另一方面,則是「新金門人」這樣一個概念,在金門這塊土地上,具有超越「政黨」屬性、或是「藍綠」光譜的「制高點」優勢,如果適度凝聚這股力量,則於「朝」可以逐步帶領鄉親擺脫狹隘的宗親認同窠臼,凝聚發展金門共識;於「野」,則或可減緩金門民進黨的朋友來自於中央綠色執政對於綠色朋友在金門開拓不力的指責與壓力。
對於外界來說,法定文化資產所限定的那些磚牆瓦石或許珍貴,但是如果要讓外界重新認識金門這一蕞爾小島所擁有豐厚、獨特的文化資產,則非典籍與先賢不為功!留庵詩文集和盧若騰,以及眾多金門鄉賢遺留的古籍文獻,都是有待所有金門人共同來挖掘的寶貴資產。
金門是一個政治象徵大於實際價值的特殊地域。無論是人口結構或是內在屬性,都不該用臺灣那一套價值標準來衡量。因此,新金門人價值、乃至新金門主體意識的建立,不在於我們多復建了幾所閩南建築,多保留了幾處古蹟,甚至多編寫了幾本文獻典籍。而在於,我們是否懷著崇敬虔誠的心意,試著理解從老祖先喉嗓間所擠壓出來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