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將軍與蓬萊米

發布日期:
作者: 陳長慶。
點閱率:595

擬辦:一、黃玉蕉搭機部分,因礙於法令,擬由組長馬上校親向副主任稟報。二、為防患未然,黃生先電出境後,擬同時解雇,並飭令金城總室遵照辦理。

三、恭請鑒核。

擬好簽呈,我同時加會了承辦保防業務的政四組,以及承辦軍紀監察業務的政三組,除了獲得他們共同背書外,並在核判區分欄的司令官處打勾,也就是這份公文必須由司令官批示。

  如依公文處理程序而言,顯然地,這份簽呈只要主任批示即可,我稟呈司令官的主要目的,是讓各級長官更深一層瞭解將軍的作為,也是我存心讓他難堪的自然反應,如此地出其不意,或許是將軍始料未及的。

  司令官很快地在簽呈上批了「如擬」二個字,我拿著卷宗一陣暗喜。俗語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但何嘗不是官上有官呢?如純以公務來說,倘使我有任何的疏失或過錯,儘管我們的業務不是將軍所督導,我依然願意接受他的糾正。然而,為了一個侍應生,他卻拋棄了將軍的尊嚴,不僅和屬下爭風吃醋,且獨斷獨行、無理要求,的確令人感到悲哀和失望。

7  

蓬萊米搭機不成,又遭受解雇,將軍當然知道是我從中作梗。然我並無懼於他,也藉此讓他知道我絕不接受無理的關說和脅迫。實際上將軍應該感謝我,倘若繼續泡在蓬萊米那個無底的深坑裡,久而久之,潛伏在體內的梅毒勢必會擴大感染,由初期衍生到不可收拾的末期,讓挺直的鼻樑凹陷,讓那話兒紅腫潰爛變形,屆時,並非到尚義醫院打上一針就可了事的。但這似乎是我的多慮,將軍自己都不怕,我們又何必替古人擔憂呢?從此之後,將軍就未曾傳喚我去聽訓,亦未曾接過他任何關說或指示的電話。或許,除了蓬萊米之外,將軍不會再找其他侍應生的;而若依常情推測,像他這種好色之徒,絕對忍受不了寂寞。難道他正暗中尋找一位能取代蓬萊米的貨色,好滿足他飢渴的性慾。

在得知蓬萊米返台奔喪、不能再回金門後,將軍曾試圖透過福利中心主任以及特約茶室經理,看看是否還有轉圜的餘地,好讓蓬萊米留在金門,繼續為勞苦功高的三軍軍官服務。然而,司令官的命令誰膽敢反抗不服從?雖然蓬萊米有傲人的姿色,異於其他侍應生的技巧,讓將軍陷入她美麗的漩渦而不能自持。但這裡是戰地金門、反攻大陸的最前哨,將軍的所作所為、一言一行,司令官可說瞭若指掌。如果他的行為再不檢點,嗜酒好色的本性依然,以軍中嚴明的紀律、長官的睿智,能矇過一時,也騙不過永遠,走遍大江南北的將軍,焉有不知情之理。然而,他的良知已被酒色矇蔽,心想的再也不是古厝牆壁上那一句句鏗鏘有力的口號,而是酒、狗肉和女人。

在戒嚴軍管時期,軍方除了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外,又築有一道平民百姓難以跨越的圍籬,善良的島民始終認為:高官除了官大學問大,更有高人一等的品德和才華,但仔細地觀察,卻也不盡然。表裡不一的高官比比皆是,一些曾經身歷其境者,只是恥於揭開他們虛偽的面目,並非全然不知情。誠然,軍中臥虎藏龍、人才濟濟,大部分將官都是身經百戰、文武兼備的將領,但亦有極少數品德不端、不學無術,僅懂得逢迎拍馬、求官之道的軍中敗類,與此時的社會形態並沒有兩樣,可說是見怪不怪。  

  終於,將軍調職了,出乎許多人預料,竟然是高升。有人說他懂得逢迎拍馬、求官之道;有人說他後台硬、靠山高。不管如何,他即將離開武揚營區是鐵般的事實,政戰部大部分官兵都拍手稱快,絕對不是為了他的高升,而是恥於和這種長官共事。因為,保防、軍紀、監察均隸屬於政戰體系,政戰幹部亦被譽為是軍中楷模,豈能容許少數敗類在裡面胡作非為。雖然他官大,一時奈何不了他,但終究有踢到鐵板的時候,只是時辰未到而已。  

  俗語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世事的變化的確讓人難於想像。將軍新職位尚未坐穩,卻又被調到國防部屬下的一個委員會,擔任不必天天上班的委員。若依軍中的體制和倫理而言,此次的調動,可說是將軍官場生涯、軍中生活的終結。將軍不知是遇到貴人,還是夜路走多了撞見鬼。針對這件事,小道消息有不少的傳聞,而較可靠又令人信服的一則是:某天,將軍參加一個宴會,酒過三巡後,隨即原形畢露,在眾人目光炯炯之下,竟然拉起某年輕貌美夫人的手,要為其看手相。起初大家並不為意,只見將軍睜著一對色瞇瞇的眼,緊盯著人家的胸部,帶有腥味的手在她的手心手背輕揉細搓,復又黃腔色調,漫無節制,看得諸夫人們花容失色、驚惶不已。在座的人眼睜睜地看著將軍的醜態,但卻敢怒不敢言。恰巧,其中有某總司令夫人的知交在座,當場嚴辭斥責將軍的不是,又義憤填膺地在總司令面前告了一狀。將軍再硬的後台,那有總司令的後台硬;再高的靠山,也沒有上將的靠山高。因此,不得不俯首認罪、四處求饒,但卻為時已晚,先調委員再飭令退伍已成定局。於是,肩上的星光不再閃爍,呼風喚雨的神情不再。酒、狗肉、女人成就了將軍的美夢,但也終結了將軍的一生。

  8

  而今,將軍已蓋棺,即使活著時有:「是非成敗轉頭空」的怡然心境,但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爾時的情景歷歷在目,其功過與是非,有待史家來定奪。

    二○○五年四月於金門新市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