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守寡的堂嫂
「三十三歲守寡,上要侍奉二老、下要撫育四男二女,民國七十一年喪夫時,長女年僅十五歲、幼兒尚在遺腹,而今兒女皆已成長有為,不但身受高等教育,更是仁孝在鄉;但眾人看似年華似水的鄉野閒談,卻是午夜深閨的一生。」
月前,返鄉參與先嚴忌日,當夜,按習俗,兄弟們宴請諸親友,席間,向以豪飲著稱的堂嫂也在座,並輪觴致意。此時,我突心血來潮,想起這位外表豪邁、粗獷,卻不失傳統仁孝、熱忱,尤其是在青春花樣年時,即守節撫幼,侍奉公婆的佳話,是一段,不,應說是在此人欲橫流,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之年代的傳奇,更是她數十年不為人知的辛酸。對這位典型的金門村婦,我那眾人眼中平凡的堂嫂,腦中不由浮現這段文字的簡影;這段有點宛如現代貞節牌坊文的告白。
返台後,想起有一人之正義,有古今之通義。而此古今之通義,振金以為正是人性中最足為傳的那個價值觀。就史觀而言,如何在細微史事中,提煉古今之通義,以為後世之普世價值,應即史觀之核心所在。這也是何以太史公為游俠列傳之原因,正因游俠雖不軌於法,但其言必信,行必果之言行,正足為古今之通義,故雖非公侯世家,卻足為其列傳鑑後,這正是古今通義之要旨。
而不輕忽一人一事之正義,由鄉史而縣史,由縣史而州史,取其合於古今之通義者,即可匯而成為國史。是以太史公寫史之起點即在於親至其地,親訪其人,省思其事是否合於古今之通義,以今日言,即是否合乎普世價值。基此論點,深覺內舉不避親,實有必要將堂嫂之事形諸筆墨,以申其節,以明其事。
但,就人性之論點,振金一向反對所謂貞節牌坊之事,對此種宋儒、迂士所倡,大違先秦儒家「既見君子,云胡不喜」本意之腐事,一向批判不假餘地,是以本文並非從反人性之貞節方向著文,而係就古今之通義著手:當是時,堂嫂上有二老,下有群兒,幼兒甚至尚在遺腹中,若以一人之正義言,或改嫁、或離鄉、或等等當下社會所見怪不怪諸行為,則二老,群兒勢必陷於危難,更不能拉拔群兒成長立業?且不談傳統婦德說,僅以現代普世之責任觀念視之,其事跡已足懸書東門!允為金門精神之所在!
堂嫂,姓陳,名華,大家都叫她華阿,是典型金門傳統婦女,所以她的事跡也猶如年華流水一樣,被父老視為理所當然、或歸諸因果命定等之無稽論。振金對她最早的印象是她人高馬大,力氣也大。因童年時,每每要與兄姐等到野外「耙草」,供家中廚房用,或許是營養不良,或許是人小體短,所以每每在「耙草」時,不是勾不上,就是拉不下來,徒對滿蓬枯草興嘆,此時不由對不遠處,一位身影高大,動作俐落,不會兒就滿載而歸的大姐興羨不已,她有時也會順手「施捨」一些草,好讓在寒風中的我們得以早些返家,她就是少女時的堂嫂:鄰居呂家養女。
再其後,她下嫁堂七叔的兒子,順理成章成了我的堂嫂,但因習慣所致,仍以華阿稱之。其後,我到軍校,與故鄉人物也就逐漸疏離,除了寒暑假返金,奉母訓,都會到諸親戚長輩處請安,才會偶與堂嫂話家常外,也就慢慢無甚來往,只知她兒女眾多,不改耿直個性等趣事。
一直到民國七十一年,當是時,我正官拜上尉連長,駐守故鄉前線,雖說故居近在咫尺,但因戎務繁忙,加上當時局勢風聲鶴唳,也難得返家。直到有一天,傳令帶來先母口諭,要我立即返家,才知道堂哥遽逝。在眾人一片哀悼聲中,記得先母喟雖然嘆道:「年級輕輕的,如何拖這大群孩子,肚子還有一個!」當時堂嫂年方三十三歲,除遺腹子外,有四女一男,除一些祖傳薄田外,身無一技之長,但整個重擔卻一夕間落在這位新寡身上,現實已不容她有整理心情的空閒。
再其後六年,我帶新婚妻返鄉,依習俗要做湯圓拜拜,當夜,因眾人突有事要到金城,二話不說,打個電話,電召堂嫂過來接手,門不關,人未等,就啟程到金城。此種門戶不用關,一通電話即來幫忙的人情味,對長年生長在人情薄如紙,都會地區的新婚妻來言,豈僅是不可思議而已。雖說金門人情味重於台灣,但世態人性卻也如一,也只有堂嫂這個人,這位本性熱忱,又負責任的金門村婦,才足以有此種佳話存在,這也正突顯堂嫂熱忱、負責的本性。
再其後十五年,因緣際會,承故人之力,得寄食金門技術學院,因交通之故,每二週返鄉授課一次,得有較多時間與父老話家常,談鄉事。在此期間,也才更有時間去省思在這近二十多年歲月中,堂嫂不但守節在鄉,更是拉拔群兒個個身受高等教育,或公職、或在學,非但無目前單親家庭之兒女問題,更無往昔荒廢兒女教育之憾事,以她一介鄉下村婦,有此成就,其身教、其思想,較諸於今日諸多身受高等教育者,卻德廢行荒之作為,何者才是古今之通義?
尤者,看似平凡卻不凡事,看似簡易卻難解之事:試問,有誰去省思當她面對生命之流逝,是何種力量支撐其渡過春花秋月?是何種力量支撐她撫幼奉長?是何種力量支撐她在茫然生涯中,找到指南的燈塔?
此種精神,其來有自。憶先父臥病時,堂嫂每在工作閒暇時,抽空探視,並帶來點心以饗時日無多之親族長輩。當是時,振金尚無特殊感覺,而今隨著年歲增長,益發感受到此種發自內心,敬天畏祖所緣生之尊長心態及思想,此豈不是先秦諸子所倡之人倫,今日普世敬老之心?也因有此心,才有此行,因有此行,才足身教兒女成人,成為一個有為有守的人,此豈非古今之通義?
月前,得知堂嫂愛女于歸,想起她之前為兒女婚姻事而操煩之情景,不禁為她大喜。天下父母心,幼時盼其成長,再來盼其學業有成,勿沾壞習慣,莫交不良子,再來盼其有個好職業,更大是盼其有個好姻緣。諸如此父母經,皆是父老口中堂嫂之生活經。
但看似與常人無異之父母經,卻有不同處,對一位身無一技之長,花樣守寡者的堂嫂來說,其難苦、其辛酸,怎能雲泥同觀?套句大宅門的戲詞:「有事,找誰商量?」所謂平凡處見偉大,其道在此,這正是古今通義之所在,太史公之史觀。君欲倡言所謂金門精神,不正在你我身旁之凡人逸軼事?末了,願以馬致遠的「秋思」為念並致敬之:「百歲光陰如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來,明朝花謝,急罰盞,夜闌燈滅。」!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五月十一日 倪振金 寫於古風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