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札記》傳統豆花與臭豆腐
「臭豆腐」在中國美食中,同時擁有「臭不可聞」和「香酥美味」雙面評價。有人厭惡至極,有人趨之若鶩。我不喜歡它的「臭」,卻非常喜愛它的「香」。剛搬回金門定居,就發現民生路有一家店,賣傳統豆花和臭豆腐。兒子喜歡豆花,因為在台灣已很少見這種傳統豆花。在他小時候,居住在花蓮市內,每到傍晚總有一位阿伯,推著手推車載著豆花桶和小板凳,「豆花!豆花!」的沿著大街小巷叫賣。我曾多次買來全家共嚐,那種滑嫩美味的口感,使他一直懷念至今。這種傳統豆花沒多久就被超市的中華豆花等取代,市面上再也看不到、買不到了。沒想到回到金門居然看到、買到,兒子可是欣喜不已。我則被一旁的臭豆腐吸引。
傳說臭豆腐源於大陸,清康熙八年,安徽仙源縣舉子王致和赴京考試,不幸名落孫山,又無盤纏返鄉,生活非常困難。他的老家以做豆腐為生。王致和從小耳濡目染,也懂得此項技能。於是他便以磨豆腐為業,勉強度日。有一天,生意不好,王致和眼看自己的豆腐積存過多,生怕豆腐餿掉,賠了血本,於是自作聰明地把豆腐切成小塊,加些香料放入罈中,並加以密封。他以為這樣便可以造出腐乳,不料,過了幾天,他把罈子打開,立即被一陣臭氣給嗆到,睜眼一看,腐乳沒做成,反倒成了臭腐,他不明白為何會變成這樣,便輕嚐一口一探究竟。沒想到才入口,就發現那原本臭得薰死人的豆腐,竟然如此美味,王致和欣喜若狂!於是他便把這獨門豆腐命名為「臭豆腐」,並開始試著銷售。許多人第一次聞到這種豆腐的味道時,簡直要奪門而逃,但只要嚐上一口,沒有不眼睛發亮,嘖嘖稱奇的。如此口碑相傳,王致和的臭豆腐沒多久便享譽京城,甚至進了宮庭內府,到了清朝末年更為盛行,就連慈禧太后也愛吃臭豆腐呢!
臭豆腐的做法與一般豆腐做法無異,只是加了一道發酵的手續,但是在發酵的過程中臭氣薰人,實在讓人受不了。在台灣就有人在自家製作臭豆腐,被鄰居聯合抗議,要求搬走的新聞。想來鄰居們一定是忍無可忍,才會如此。金門漁會生鮮超市也有賣一包一包的廠商大量製造的臭豆腐,買回家中,略微沖洗就可下鍋油炸。我買了幾次,油炸後,總覺得口味和油炸普通豆腐的口味相似。想來一定是廠方為了出貨快,浸泡的時間短暫,才會不夠味。
居住在花蓮市時,曾和兒子約定要吃遍市內所有的臭豆腐,所以我們吃過油炸的、麻辣的、碳烤的和以臭豆腐為主要材料的各式小火鍋。三媽臭臭鍋是著名的火鍋連鎖店。據說創始人張宗陽,因賭博及經商不利負債千萬,在他最失意的時候,他的妻子和丈母娘並不嫌棄他,為感戴丈母娘,就用丈母娘的外號「三媽」命名,而臭豆腐加上大腸的「臭香」,就成了聞名的臭臭鍋。比較起來,我比較喜歡吃油炸的臭豆腐搭配泡菜,真是百吃不厭。女兒慧文偏愛三媽臭臭鍋,老公可是敬謝不敏,不嗜此物。鴻文和我臭味相投,都是此物的愛好者。
傳統豆花是不加任何化學成份,單純的用黃豆磨漿後,依循古法,將之凝固,純手工製造,口味多樣,有在豆花上加花生湯、紅豆湯、綠豆湯、粉圓、芋頭、薏仁湯等。那股綿綿軟軟、入口即化的口感,真的非常好吃。尤其適合老人和小孩食用。上個月,老公陪我去台北看病,暫住女兒永和的家,女兒抽空開車帶我們兩老逛街,在松山車站附近,也有一家傳統豆花專賣店。走進店裡,牆上掛的價目表上,竟然有四、五十種口味,生意非常好,人客絡繹不絕。顯然愛好此物者,還是很多的。
豆花和臭豆腐的材料都是黃豆,在中醫看來黃豆具有活血、解毒的功效。在西醫看來,一禮拜吃四次豆類的食品,可以降低心臟病發生的機會,另外黃豆的異黃酮,可以降低乳癌發生的機會,所以常吃豆花和臭豆腐,對身體健康幫助多多。但是豆花最好吃傳統豆花,因為現在市面上很多豆花都是用黃豆粉沖的,能吃得到的黃豆營養很少很少。只可惜金門這家民生路的傳統豆花店,後來不再賣豆花了,臭豆腐還有。兒子可是深覺可惜,少了一道口饞時的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