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札記》以身作則的教育
其實,不在教育行列時,就覺得「以身作則」挺重要的,如今,走在這「樹人」的大道上更是深有同感,或者說各行各業都該如此吧!
班上學生人數少,清掃區還是那麼大,於是乎身為導師的我也成了打掃的一員,每天早上,總會有同學幫我拿竹掃把,偶爾有村中長者說:「老師啊!讓他們自己掃,你不用掃。」有家長送小朋友來上學,見到我也說:「你又在運動了喔!」沒錯,我把這段時間當運動,學生也漸漸有這種認知(自己有時的確連運動時間都不太好找),但見另一角落有老師大喊「你去掃那邊,這邊趕快掃,這邊垃圾要拿掉:::」,那也是一種方式│聲教,只是效果如何,各方反應不一。
小朋友好動、好玩,有時不懂「三思而後行」,似在考驗老師的耐性,好言好語之外,有時想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暫時性的疼痛」難免,儘管師長們有自己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權」,但那天,他們其中的一員、調皮的他說:「老師,你不是說『打』不能解決問題,那你為什麼還用打的?」我呆住了,仔細想想,他們不也言之成理,我只好再說之以理,我從來不想「以力服人」,我必得他們心服口服的接受處罰,我希望他們真的知道我的用意。
上課,常常得「板書」,有時為求省時,字的確不夠工整,卻見他們偶會說出「老師,你不要寫『草字』,我們會看不懂。」啊!忘了小朋友在「認識字」,他們還沒能力看各種有個人風格的字,學生的提醒是給自己的「明示」,老師該有雅量接受批評指教的,但是我又不是「草聖」。
教學相長,總覺得學習的過程勝過結果,不可否認的,真的有不少人是看「結果」來認定一個人的,當上頭的人看不到老師的盡力、認真時,往往讓老師失去繼續努力的動力;當老師僅以分數的高低來看待學生時,往往讓學生學不到成長,只會一味的「比」,一味的競爭,「合作學習」不是更值得推廣的嗎?身為師長、父母,人生觀、價值觀是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學生的。
那天,榮獲第八屆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熱愛生命得獎人梅襄陽醫師在文化局會議室說:「人在四十歲以前要找貴人,人在四十歲以後要做別人的貴人」;那天,鄭石岩老師在社福館大禮堂說:「人可以選擇目標,但無法選擇遭遇」,人在一生中會遇到不少的老師,然而誰是我們的貴人?我們能成為學生的貴人嗎?戮力而為罷了!
各種學習、各種活動、各個場景、各個機會,只要可以,我都願意陪著學生學習,當他們看到老師也抱著學習的心,他們會多用點心吧!雖然他們還不會,我做給他們看,活動中隨時做筆記,出發前同樣發給他們一人一小本回收再用的記事簿,但他們絲毫不會用,只有我,我沿路記錄,他們看到了,回來後,我整理給他們,希望他們慢慢的學習到我學習的「撇步」,「學習如何學習」才更重要,不是嗎?
小學時,老師說過:「學生是要學習生活」,那時只覺「抽象」,如今卻知學生要學的何其多,即使是大人,也要不時抱著一顆學習的心,家長、師長、在上位者皆同!以身作則,讓我們在學習的路上免走冤枉路,但可別成了「錯誤示範」,那可真成了「以身作賊」。那年在花師進修,已為人母的同學們久久回家一次,某次經驗分享中,有人提到了一種可怕的後果,她回家後看到大女兒在訓弟妹,口氣猶如自己,甚至罵的話都一模一樣,她簡直嚇壞了,為人父母、為人師長者,能不慎乎?身教重於言教,隨時自我檢視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