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的海
──「潮間帶無脊椎動物─以金門為例」分享
今(94)年一月,和台中科博館的顏重威老師討論,在二月辦理「金門國家公園鳥類種子教師訓練」生態活動時,他建議邀請科博館的李坤瑄老師來講授「潮間帶無脊椎動物」,當時,我想鳥類有許多是以潮間帶的生物為食物,因此如安排此課程,讓學員多了解潮間帶也是非常好的課程,而且金門是個海島,潮間帶生態生物相十分豐富,值得我們深入探索。
李坤瑄老師於94年2月26日主講「潮間帶無脊椎動物│以金門為例」,課堂上他以精彩的圖片及生動的解說,讓我們沈浸在色彩繽紛的海洋世界。
李老師說潮間帶,一般指漲潮時被蓋住,退潮時則露出的土地部分,是與海洋第一線接觸,金門的沙地,多細沙,而且潮間帶有的是泥灘地有的是岩岸地形,所以生物相完全不相同。
李老師特別傳授我們有相潮間帶採集的裝備,如要準備溯溪鞋,這樣才好走,且易脫困,有的生物在石頭底下,為了防手受傷,需要手套保護,其他如要準備小鏟子、鑷子,有的生物很小要有鑷子夾住;要準備帽子,以遮陽防風,有些礫石區可能很短就到了亞潮帶。
潛水的話,要有高壓空氣瓶,可以調節氧氣,腳穿蛙鞋,內仍然要穿鞋,另有浮力調整背心,可充氣可排氣,準備水中相機,以便把精彩的生物拍下來,可研究、可欣賞。
如在海邊碰到水螅,被刺到時,可以用尿液來處理,否則易休克在水中,也很危險,因為牠的外號叫火珊瑚。
石珊瑚│般長在石頭的陰暗面,墾丁的小琉球就長在石頭陰面,長得如花園一般,非常的燦爛、美麗!
金門島嶼產有縱條磯海葵,牠有12條帶子,牡蠣生長的附近也會有,牠一般是跟著貨輪的壓倉水到世界各地去,所以有港口的地方都可能出現。
海葵這種動物,底部有吸盤可以吸到石頭下面,牠與珊瑚類似,觸手是6的倍數,不會產生碳酸鈣,中央是牠的口部,周圍是觸手。
等指海葵是卵胎生,有時擠一下就會吐一群小海葵,刺狀是用來打仗用的
在金門的礁石區密度高。
海葵會有共生的生物住在牠的身上,牠成為別人的房東,十分有趣!
磯沙蠶,也叫紅蟲,可以長到1公尺,一般40公分左右,切成一截一截可以再生,因為會動所以釣魚很適合,仙蟲(又叫火蟲),被刺到有如被火燙。
裂蟲,行無性生殖,靠近尾巴的地方很大,身體像串火車一般。
青蟲,一般釣具行常賣,可以用來釣魚,有四對觸角,頭部如龍,鑽泥沙很快。
雙齒圍沙蠶,每年10月繁殖,生殖形時,身體都是相通的。
石纓蟲,可以養到產卵,再觀察其生態,是很好的教學材料。
星蟲動物│革囊星蟲,身體如瓶子,前面有個長長的尾,肛門在側面,住泥沙地,吻的地方長,有細牙,前面有觸手。
裸體方格星蟲,又叫海金針,金門叫「沙蟲」,我想到去海鮮店用餐時,流行吃「沙蟲」要三快,說是挖掘時動作要快,因為牠鑽得很快,否則抓不到,炒的時候動作要快,鮮美的滋味才不會跑掉,吃的時候動作要快,否則冷了味道就沒有那麼美味了,今天上課才知道牠也叫「海金針」!和「金針」有不同的美味和生態!
軟體動物的複足類,如蝸牛,李老師說一般家中的蝸牛,是扁蝸牛,另一種軟體動物栓海蜷,即金門人所稱的「沙螺」,爬痕有如文字創作,讓我頗為迷戀,從李老師拍的精彩圖片,覺得沙螺是一位獨特的書法家,下次有機會到海邊,自己也要好好的拍一張特別的「爬痕」,那是沙螺的生活軌跡!
棕色玉螺的殼光滑,肉可以把殼整個包起來,可以有如坦克車一般,整隻躲在沙中。這些螺類,口蓋有些是角質有些是石灰質,我想到自己到海邊撿沙螺或金門人稱的「珠螺」,口蓋就不同,聽李老師的解說才明白。
大玉螺,又叫肉螺,小石蜑螺的顏色變化多,很漂亮!高潮線有虛線蜑螺、湯瑪氏昌螺。
黑痣岩螺專門吃海蚵,金門人叫苦螺,台灣人則叫蚵螺,李老師說牠會在蚵殼上鑽洞再吸食,難怪我一直百思不解,心想海蚵的殼那般堅硬,牠是如何辦到的?原來牠會鑽洞啊!
海兔,海兔的卵有如麵條,藻類多就出現產卵,產卵後就浮游很久,一直等到藻類多,就產卵繁殖,有些就吃海葵,再把海葵的刺細胞拿來背上,以便用來打別人,你看生物多聰明!
軟體動物的雙殼類,如大牡蠣,李老師說金門現在牡蠣的品種,可能和大陸有混種之情形,澎湖的蚵苗都是從台灣台西布袋去買,體型大長得快,可以一年2│3次收成。
綠殼菜蛤,又叫「淡菜」,外來種,體型大,顏色美,殼對襯,會長髮絲來固定,我想及去(93)年七月第一次到馬祖,當地的海鮮就有「淡菜」,他們又叫孔雀蛤,有的晒成乾販售,以前我的姐夫在馬祖服務時,就常寄回來讓我們嚐鮮,風味別具。
血蛤,一般是在泥灘地才能挖出,在金門我記得小時候,住湖下的姨婆都會自己去海邊挖,再帶到金城送給我們滋補,現在一般上菜市場也不容易買到,只有盛產的季節時,在餐廳才可以嚐到。
奶油蛋糕簾蛤,從圖片上觀看,牠一層一層的長相果然有如奶油,讓人印象深刻。
文蛤,花蛤,赤嘴仔,我們就比較熟悉,因為餐桌上常可以吃到,尤其是花蛤(金門人又叫沙歲),由於金門縣水試所每年大量的放流蛤苗,金門的尚義、歐厝、泗湖等海岸,成了人潮匯聚的場所,一方面花蛤可以讓人嚐鮮,一方面可以親近海洋生態。
腕足動物,如海豆芽,有柄,頭足動物,如魷魚,軟體動物的多板類,如石敝黽,身上會有8塊板,體型8│10公分,寒帶更大有到40公分,去殼有如鮑魚,礁岩區易發現。
軟體動物的頭足類,如豹斑章魚,有眼睛狀的斑紋,李老師說這種絕對不能碰,會咬死人,大家因為牠很漂亮,很自然的會去碰牠,牠會用嘴咬,非常危險!
有些豹斑章魚腳長易伸出找食物,牠就會被抓,但牠的腳斷了會再生。
上課的學員有位來自古寧頭,靠海的村莊,對於海邊的生活也有經驗的錫正和老師分享:「金門有魚民用小陶甕去抓章魚,有的說中秋節產量多、有的說春天多,可能不同種,但都很好吃。」
節肢動物如鱟,牠的呼吸構造很特別,是像書一樣的「書肺」,有刺狀的尾巴,有人稱牠為鴛鴦魚,李老師說牠小的時候就雌雄一起棲息,雄的會躲在後面,所以有凹痕,牠的眼為複眼,第一次換殼時,尾巴尚未長,這時的模樣有如三葉蟲。
節肢動物還有白脊藤壺,牠的外型有如火山狀,其身體上仍有如蝦子一般的腳,其殼上有四塊板可以打開,腳再伸出來覓食。
龜爪藤壺,在金門叫佛手或海瓜子,我自己去過海邊,好像在復國墩的海邊岩石上可以找到,在餐廳裡也有品嚐過。
李老師說另有一種巨藤壺,可以長得很大,且肉有如龍蝦一般的鮮美,鵝茗荷則有五片板,且側面可以打開,打開好像蝦子一般,牠的柄可以伸縮。
節肢動物的等腳類,如海蟑螂,只有5公分左右,節肢動物的口腳類,有蝦蛄,有些蝦蛄的腳如鐮刀,可以攻擊別人,腳的力量很大,有時可以彈出玻璃缸5│10公分,節肢動物的端腳類,沙蚤麥稈蟲約1公分左右大小。
節肢動物的十腳類,短尾類(蟹類),如短指和尚蟹(牠是屬於直走的哦!和一般橫走的蟹不同)會鑽洞,用螺旋形,兩三圈就鑽入泥沙中,清白招潮蟹,有的大螯褪化成槳會游泳,蟹類很多如北方四指招潮蟹、方形大額蟹。
有一種正直愛潔蟹,李老師說牠是因為迷路,才被拍到。
節肢動物│十腳類│長尾類,有一種櫻花蝦,有時聽到(的!的!)的聲音,但不容易看見牠,櫻花蝦是把小生物彈昏再吃牠。
節肢動物的十腳類│異尾類,如寄居蟹,牠長大還要再換一個家,粗盾真寄居蟹,這種蟹身上會寄居海葵,因為海葵身上有刺,可以協助防章魚來吃牠,海葵和寄居蟹合作也有好處,因為可以跟著寄居蟹到處走,觀賞各地風光,尋找美食,但是,寄居蟹也很現實,李老師說他們有做過實驗,發現如果沒有天敵,寄居蟹就把海葵丟掉,如果寄居蟹要換房子,搬家時會把海葵先弄下來再帶到新家,繼續住在一起。寄居蟹找房子還要很挑剔,一般貝殼有右旋與左旋,住時也要選對。
從李老師的精彩解說中,我們都沈醉在美麗的海洋世界裡,覺得大自然不但奧妙而且讓人迷戀!值得我們向大自然學習,金門四面環海,潮起潮落,蘊藏豐富生態資源,歡迎大家來和水水的海洋分享生命的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