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傳說》「家李頭」軼事傳奇
一、鄉名諧音更替:
古詩云:「人情懷舊鄉,客鳥思故林」,當一個背井離鄉的人,對於「胡籃血跡」的家鄉,益加日夕眷眷於懷的思念,又正如古詩言:「渭水東流去,何時到雍州,憑添兩行淚,寄回故鄉流」的情緒。追溯吾鄉開發關鍵人,是宋朝的─曾從龍,而鄉名的起源也相傳與其有關。
曾從龍,泉州晉江縣人,世居「龍頭山」,在宋寧宗時代,高中狀元,後為樞密使及參知政事,在封建時代,有「山海歸士夫」之例,於是申請開發其家鄉附近湖蕩之特權,且成家傳產業,所以發動親族過海前來金門拓墾,而落腳在古寧頭南山東界,便在古寧羅星港邊築堤圍田,將其新開闢產業自稱為「龍頭別業」,後來因所築之堤防日久受海浪衝擊而崩塌,埭田荒廢,致曾氏家族因而遷居,後世的人將古時「龍頭別業」簡稱「古龍頭」。
曾族遷居後,到元朝中葉,同安縣一張氏,看到此地有漁鹽之利,因此又前來卜居曾氏故址─南山東界,後又取名叫「佳里寨」,續後有蘇、蕭、錢三姓略略續續前來開發,於是南山人口增加,漸有村落雛型,就將「佳里寨」的「寨」字取「龍頭」的「頭」字,改稱更為「佳里頭」。
到明朝惠帝時,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親叔搶奪侄兒皇位事件,歷稱「靖難之變」,燕王為杜悠攸之口,要大儒─方孝孺起詔書告天下,以遮其醜,方氏深明大義而不從,觸怒燕王誅十族罪名,正好吾祖為河南監察御史容公(御史祖)與方孝孺大儒為門生輩,正被誅之第十族,斯時家難當頭,親族四方逃竄,永樂元年,吾敬齋公子李應祥公,年僅十三歲,形單影隻,舉目無親,乘著大霧夜僱小舟來到古寧頭烏沙頭海灘登陸,幸得南山富豪張翁收容,充作「長工」後幫忙經紀,為人勤樸忠實,很得信賴賞識,後張翁將長女許配成婚,日後子孫興旺,至今繁衍古寧六房祧,在戰前(三十八年)世居古寧頭三村人口為吾金鄉村聚落之冠,由於人傑地靈,不知何時將「古龍」的「龍」字諧音更為「寧」字,而「佳里」諧音更為「家李」,認為是李氏興旺之兆,至今金門民間老一輩居民仍然以閩南語稱古寧頭為「家李頭」。
二、港灣雙鯉穴地:
古寧頭南北山兩村落中間隔著一條港灣(今雙鯉湖),兩村相對峙,此港灣据吾鄉歷代耋老相傳,為雙鯉穴,漲潮時,港內水深數公尺,有航行之利,但是對兩村交通受阻礙,除搭乘小舟者外,否則要步行繞港尾陸地(西田尾),甚感不便,於是在清乾隆年間建造三板石橋,作為南北山村落交通孔道─大橋,初建時,橋墩下小舟可穿梭行駛,日久橋墩下污泥年年堆積,直至筆者懂事時,約三十六年左右,大橋橋面已大部被污泥覆蓋了,何故造石大橋後,污泥沙為何不再如以前隨潮夕流動呢?據耆老歷代相傳,是因為港灣造橋後破鯉魚穴,壓死一條鯉魚,所以港灣沒有鯉魚在水中躍動,污泥自然堆積,日益淺塞,此是指港灣後段。
至於港灣外段,關帝宮前一帶,另一鯉魚尚存,活躍其間,水深如故,至戰前(民三十八)年,線頭、漳州、石碼等二枝桅,三枝桅運輸帆船當漲潮時,仍然可航行直抵村邊,金源遠商行門口埕(下店),是清光緒年間北山村秀才李森遠所開設,續後畫家李錫奇令尊承祖父遺業繼續經營,(現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正在重修,作為李錫奇畫展陳列館,供遊客參觀),昔日大小帆船來來往往,港灣繁華有古寧小商港之稱譽,村莊孩童每每在列假日或課餘時,均前往港灣邊看帆船往返,徘徊遊蕩,樂而忘返。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