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之路
──新聞工作與新聞教育的探討
凡事總應有個想法;凡事總應有個說法。那麼上述的想法有沒有,或是迷迷糊糊,不由自主跟著浪潮走。總該給個說法吧!
沒有主見跟著浪潮走,小心會被浪頭淹沒;有了主見,有了選擇,最好不過,即使選錯了、看錯了,遠比那些人云亦云的強。
如果你已選讀大傳系,然而為何選擇它?對它又了解多少呢?這是我一直關切的問題,尤其現在很多學校都設有大傳系,攤開課程表,真是猗歟盛哉!沒有相當的法眼,還看不出甚麼名堂呢!
但是這個問題長期隱藏著,不是知而不言,就是言而不多,沒有根本的探究。實務界不滿意,反應兩種作法:消極的不滿意,講幾句發洩不滿;積極的不滿意,就是採行杯葛措施,不願錄用大傳人,寧願用其他科系的人,表示他們對新聞教育的失望與不滿。這樣的作法傷到誰呢?不問可知。
對於實務界的態度,學界幾十年來還是一仍舊慣,沒有考慮社會的需要,學生的出路,而試圖有所檢討改進;反而在大學越設越多之際,有些學校把大傳系當成搖錢樹。無形中,你會被驅趕進去,成為網中的一尾游魚。
在你入網之前,我想說一些不入耳之言,談談我對大傳系教育的看法,然後讓你問一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唸大傳系?」想清楚之後,再作選擇,不必後悔。有選擇,總比沒選擇好,是不?因此對大傳系,可以從兩個面向來看:
一、海明威形容巴黎的生活,是一個「可以永遠帶走的盛宴」,大傳系是不是一個「可以永遠帶走的盛宴」?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青年學子把人生至可寶貴的四年,花在一個學門上,就要考慮是不是「可以永遠帶走的盛宴」?而不是只有短暫的效益。
我們可以從學能兩方面觀察。按理說,大傳系是一種專業,專業不僅是一種學識,也是一種技能;講學識,就要探究所開的課程內容;講技能,牽涉到訓練的方法與師資,通過這兩方面的驗證,自然可以形塑大傳人的風貌。
二、大傳人的學能要經過社會的檢驗,也就是競爭力,那麼大傳人有沒有競爭力呢?就得看社會的認同度,而社會的認同度就看課程內容與訓練方法,這是一體的兩面,相互的影響,我們將一一的檢視。
一般青年學生,剛開始是不易理解的,要想寄以判斷,就更有其困難了,所以就會像非洲的牛羚過河,有些人僥倖到彼岸,很多在過河時已經淹死了。
以前台灣經濟起飛,各行各業需才孔急,大學畢業生不愁找不到事情,然而今天情勢不一樣,台灣經濟不振,媒體經營日益困難,已經產生質變,變成一種艱困的產業,不僅壓低工資,延長工時,而且有些媒體每年要裁掉一定比例的資深員工。報社、廣播電視列為十大人擠人的行業。
「報社及電視、廣告等業多為衰退產業,釋出工作機會原本就不多,可是各校仍普設大眾傳播系,使得傳播系學生一畢業可能面臨失業的壓力。」大傳系畢業生在正常的狀況下,就已經不易找到工作了,何況面臨媒體業的衰退,工作機會日漸萎縮,而業界對傳播系的學生成見很深,又常不願錄用,使得傳播系的學生前門遇狼,後門遇虎,找事情更加困難,在這種狀況下,你如果想投入記者這一行,事先可能得衡量情勢,想想清楚喔!
兩種傳播教育無用論
大傳人求職困難,反映兩種現實,一是市場問題,一是教育問題,兩者互為因果。許多媒體不喜歡錄用大傳人,就是教育問題反映在市場價值上,為什麼媒體不喜歡錄用大傳人呢?
「長久以來,傳播業界盛傳兩種『傳播教育無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