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架金橋
———二○○五年台南市鄭成功文化節金門族譜展紀實
◆緣起
三月廿七日送︽金門宗族文化︾期刊給文化局李局長時,他提到台南市文化局有來函,邀請本縣參加鄭成功文化節活動,但因為與地區活動時間衝突,已經回覆無法參加。協會有鑒於族譜有助於海外鄉親尋根,走出本島向外聯繫意義更大,因此表示宗族文化協會可以到台南舉行族譜展,李局長表達樂觀其成,隨即聯繫台南市文化局活動承辦人吳建儀課長,第二天把展出的企劃案透過電子郵件寄給吳課長後,我們就積極的開始準備這場計畫外的族譜展。
◆參展目的
鄭成功由烈嶼起兵抗清,到東渡臺灣之前的十六年間,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以金門為練兵、後退、抗清等活動的據點,他一生中最艱辛、最輝煌的英雄事業,都是駐守在金門的時代,在金廈樹旗召兵,許多得力的部將是金門子弟。一六六一年三月廿日鄭成功從料羅出發,先佔領澎湖,再由澎湖攻取安平,大批的金門子弟亦跟隨他落腳台灣。康熙二年癸卯十二月(一六六三年),成功率兵圍攻台灣期間,清朝斷絕鄭成功的後援,實施慘無人道的「遷界」,金門許多姓氏的族譜記載了此事,稱之為「癸卯島變」。遷界北起山東,南到廣東,所有沿海居民一律向內地撤遷三十華里(十八公里),遷界令下,以福建省執行最徹底,閩邊一千八百廿里海岸線,後退三十里築牆,過牆一步便遭打死!不肯搬遷的便燒掉他的房子。不僅「片板不許下水」,更「粒貨不許越疆」,清朝希望以斷絕一切商業往來,徹底截斷鄭軍的經濟來源。
這項政策導致沿海百姓飽受生離死別的浩劫,本島各姓先民被迫選邊站,有的回遷內地,有的遠航到澎湖、台灣各地,金門成為無人島。台南安平便是當時移民的大本營,甚至在鄭成功之前(距今約三百五十年前),就有很多金門人到南洋、台澎等地經商貿易。所以在安平早期的古墓十之七、八是金門人,石碑上會註明︿浯江﹀;八二三炮戰後也有大批鄉親為躲避戰爭,遷往台灣各縣市。所以這次前往台南參展,目的是想藉此機會,尋找三百多年以來因戰亂陸續遷往台灣的金門人後裔,藉著族譜重建原鄉和僑民的關係,共同為家鄉的發展努力。
雖然知道安平一帶有許多金門人的後裔,但因為事前並沒有任何對口單位,也來不及發佈族譜展的訊息,故這場族譜展的任務宛如大海撈針。
◆走出金門
經過一個月緊鑼密鼓的準備,在宗族文化協會黃奕展理事長親自帶領下,蕭永奇、李尚仁、薛芳千、黃美玲與筆者等共六位會員,帶著七大箱的譜書,與縣府各局室的官員一行十餘人,在四月廿八日中午搭機前往台南。一下飛機就受到台南市文化許耿修局長的熱烈歡迎,並派專車專人前往各處古蹟參觀。我們因為錯過中餐時間,飢腸轆轆,不得已參觀到一半時,就近品嘗了小吃,味道甚佳,果然台南小吃名不虛傳。晚上舉行歡迎晚宴,台南市政府邀請參與活動的各單位齊聚長榮桂冠酒店,並欣賞市府所屬的國樂團演奏。晚宴中有來自日本平戶觀光協會、台灣各地鄭氏宗親會、全國奉祀開台鄭成功聯合會,和由本縣李縣長率領各局室、商會等共百餘人,透過音樂、美酒、佳餚,大家歡聚一堂。在本會黃理事長的帶領下,我們逐一前往各桌敬酒,邀請他們明天前來延平郡王祠族譜展場參觀,這時遇到一位何先生表明他的祖先來自金門,並約定第二天到族譜展來看我們。
展出的場地是在延平郡王祠左後方文物陳列室,黃理事長交遊廣闊,好友遍佈南台灣,展出三天期間,請他的好友黃武雄先生擔任接送的工作。廿九日上午開幕典禮後,兩縣市的首長帶來第一波人潮,台南市許陽明副市長慷慨的贊助一千元,作為修譜的經費。典禮後人就不多了,大家都傻了眼,再加上延平郡王祠有收門票,因此想把展出地點移到祠外的草地上。但幾經討論評估,外面卅五度的高溫,加以人手有限,決定還是留在原地。文化局吳課長並保證,週六、日配合各項活動會有很多的人潮。不久,突然一位中國時報的記者來採訪,因為李縣長在開幕致詞中,特別介紹了金門族譜展。當天有許多鄭氏宗親來參觀,高高興興的拿了本會整理印製的「鄭成功世系表」。其中有一對老夫婦說神明指示他們是鄭成功的子孫,屬於鄭經的後代,並舉了許多異象為證明,說了許多不可思議的故事。但因為提不出任何族譜資料,我們也只能姑妄聽之。黃理事長認為這樣不是辦法,由老先生本身開始上承下接,替他作了一份家譜,他們帶了這份家譜,歡天喜地的回去了,次日下午又帶了他們的兒女前來,協會便把一本大陸編印的「鄭成功的三種族譜」送給老人家,作為他們未來尋根溯源的參考。
◆大海撈針
會在族譜展停留的多半是有心人,目的是想尋找自己的根源。有的是祖先來自金門,或曾在金門當過兵;或親友是金門人。第一天上午,典禮結束後不久,經同宗轉告而來的何東志先生,帶著︿台灣安平一世斗公派下﹀族譜,和宗祠落成誌文請求協助,文中指出「根據其先人手抄世系表及墓碑考:渡臺初祖 斗公自金門涉黑水溝來臺,傳今八世,約二百餘年以上」,至於金門的祖先是哪一個村莊?唯有請金門何氏宗親幫忙查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