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記者之路

發布日期:
作者: 李福井。
點閱率:623
字型大小:

──新聞工作與新聞教育的探討

林懷民沒有採寫經驗,有自知之明,所以請歐陽醇老師代勞。另一則是一九七六年八月十五日:「今日下午曾與黃肇珩晤談半小時,四時又與文化學院新任系主任張煦華晤談一小時,談系中的課程與計畫,張是英文系畢業,沒有做過記者,卻要開採訪課程。」

歐陽醇先生說得很含蓄,卻也顯示出他的定見。這是大傳系學位掛帥的普遍現象,以為有了學歷,甚麼都能教,不是學校幫他開課,擠走有實務經驗的人,就是自己想開課,不尊重有實務經驗的人,無異以盲引盲。

新聞要會跑、會寫,然後才會教。許多人到國外讀傳播理論,回到學校教書,對國內的傳播環境、媒介生態、經營策略、實務操作,可能都懵然不知,嚴重脫節,只販售國外學來的理論。

日本學者中野秀五郎說:「教授就是講授自己思考出來的理論的人。販售別人想出來理論的人,不能稱為教授。」用這個標準可以檢視,到底有幾個人能另鑄新聲?

中興大學獸醫系教授王孟亮說:「如果按照較高的標準來衡量,絕大部分的台灣教授,也許是配不上『教授』這個頭銜的。」教授既然有這麼高的學術標準,那就留給少數人去做,新聞工作雖然不能不懂理論,但也不必非得懂那麼多的理論不可。新聞工作的本質是應用之學,是以專業知識為基礎的應用之學,絕不是今日學者所強調的理論之學。

為何會出現這種教育盲點呢?可能是文憑主義作祟,許多人不論大學念甚麼科系,有沒有工作經驗,只要到國外念個大傳博士回來,就有幸躋身士林,教起大眾傳播了。我在大成報工作時,一名鄭姓工讀生,就是這類典型。鄭生,文化大學大傳系,研究所不雋,延畢,他一直想讀研究所,將來留學英國讀批判理論,然後回國教書。他編輯學只修兩個學分,連老師名字都不知道,如果有一天教書,能教出怎樣的學生呢?會給人怎樣的評價呢?

孫先生(姑隱其名),我報社的老長官,曾位居要津,世新畢業幾十年了,有一次閒談:「大傳系的教授多講理論,不懂實務,跟企管博士一樣。民國八零年代,台灣颳起企管熱,國內企業第一代多沒唸過多少書,一聽企管博士演講,直認很有學問,不用可惜,趕緊延攬效力,等到進入公司之後,發現企管博士只懂理論,不會賺錢,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這跟大傳系的教授如出一轍,同樣是騙人的。」孫先生言重了。不過假如受過新聞教育的人,在社會打滾過,對新聞教育有如此看法,不能認為無的放矢了。

羅一倫說:「沈冬梅建議傳播系的學生,在考研究所之前,能夠先到實務界先工作個幾年,這樣在唸研究所的時候,比較抓得住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向,對於一些個案討論、實務問題、業界現況能有比較具體的想法,而不是靠憑空想像及臆測。」

有一名研究生研究編輯的壓力,畢業後到報社工作,當了編輯了,總編輯問她,跟她研究的有何不同呢?她說很不一樣。一個沒有實務經驗的人,寫實務的東西,就會流於憑空想像及臆測。

因此,沈冬梅的建議切中時弊。今天不論國內外的大傳研究所,多不要求工作經驗,不論科系出身,只要考上就可以唸,畢業以後就教書,完全不必理會實務的問題,實在匪夷所思。

我同學的女兒,想到美國唸商學研究所,學校規定必須有兩年的實務經驗才能申請,而且必須是大規模的公司;她已唸了一年了,這個暑假選擇到北京的外商公司實習。學校再根據實習的成效,公司的評語,要求學生加強或者改進,總之,教出來的學生馬上要能用。加拿大的大學也是如此,沒有打工經驗的學生是不易找到工作的。(六)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