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記者之路

發布日期:
作者: 李福井。
點閱率:517

──新聞工作與新聞教育的探討

最近我在加拿大聽到一個故事,一位華裔博士找不到事情,理由是沒有工作經驗。

華人從小寵孩子,家裡又有錢,捨不得他去打工吃苦,以為只要讀到博士,有了學歷,憑學歷就可以找工作;老外可不這麼想,從小就培養孩子獨立自主,成人以後就要求自立門戶,所以很多老外都是靠自己打工賺大學學費,累積了很多工作經驗,他們知道沒有工作經驗不好找事,讀書時拚命打工,管你家裏多有錢。

但是華人有些不懂老外的思維邏輯,拚命供,拚命寵,愛之適足以害之;老外是這樣想的,一個沒有工作經驗的博士,同樣的工作,我請學士做就可以了,何必請博士。從這個例子來看,在國外的空頭博士,連工作的門檻都搆不著的。

大傳系不是性命之學,沒有甚麼高深的學問,最容易套用些理論,搬弄些術語,即使講錯了,學生也聽不懂,因此才會出現英文系畢業,到美國讀了大傳所回來,一天記者沒做過,卻要開採訪寫作的課程。

第五章 從學習方法看問題

學習方法有無實用性,是可以評量與檢驗的。前述的課程與師資,就是一種評量的方式。

試以美國、日本與台灣的新聞教育來比較。美國的大學一百二十個學分左右即可畢業,而大傳系卻規定至少要選修外系九十五個學分,其餘的專業課程也就可想而知。美國以短期就業訓練為目標,長期潛力的培植為鵠的,這種設計是以知識為主,技術為輔,技術短期可以學會,知識需要長期的涵養,因此,人文素養比較高,建立了記者的知識基礎。

日本則不然。美國是理想主義,日本是實用主義,符合日本人的性格。岩野宏(曾任產經新聞駐台北特派員六年)就說:「不論對企業或學校,具有豐富經驗的實務者是比理論家還要受到歡迎的。」怎麼個歡迎法呢?帝京平成大學情報部教授島井守指出:「單就大學的新聞科系師資而言,全日本大約有七至八成是聘自現場記者退休者。」日本人認為想當記者,傳播理論雖然重要,實務更為重要。因此日本的大學新聞教育是採取實務優於理論的。這是日本人務實、踏實、落實的實用精神。

日本的退休記者,怎麼到學校教書呢?有甚麼制度可以依循呢?「日本文部省有一套『大學設置標準』,一般的規定是大學教員必須研究所畢業,但是有例外的規定『有勞動技術者則不在此限』,所謂『勞動技術』就是專長,退休記者可以自己的著作、論文、或其他署名的評論做為到大學任教的依據。」

日本這種教育方式,經驗可以傳承、累積,因此,新聞科系的畢業生一到業界,一律放到地方,馬上可以單兵作戰,以後視能力與表現,再調整職務。

台灣的大傳教育,與美、日截然不同,社會科學教育不如美國,實用課程不如日本。美國的新聞教育,如果實務不合格,起碼人文素養比較深;日本的大傳教育,多用實務師,如果人文素養不足,起碼實務功夫很扎實。台灣的大傳教育,不重人文,也不重實務,只重傳播理論,兩頭落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台灣的新聞教育,如果把專業課程都拿掉,還剩下甚麼東西?

美國、日本的傳播教育都輕理論,台灣何以獨重理論?這是台灣的文憑主義作祟,以為具有博士學位就是行家,就可以教書,卻不辨科系,不辨性質,把需要實務、經驗的東西,以學術來包裝,所以不管你在業界工作幾十年?表現如何?沒有學位就是不能到學校教書。因此,學校開了很多在職進修班,業界有些人儘管工作許多年,缺乏學歷,好像低人一等,因此,拚命的要去讀碩士,學理論,取學位,以為獲得學術的加持,好像能力一下子增強許多,就有資格到學校教書,跟日本完全不一樣,這就是台灣的教育現象。(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