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砲火餘生錄》火海之夜砲聲猛烈

發布日期:
作者: 歐陽揚明。
點閱率:544

金門,自國軍從大陸退守此島之後,經常都有戰爭,有民國三十八年共軍進入古寧頭之登陸戰,國軍也經常到大陸去打突擊戰。戰鬥之中,最常看到的,就是砲戰,最大規模的砲戰,也是最有名的砲戰,有兩次,第一次是民國四十三年「九三」砲戰,第二次是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其他日子,小規模之砲戰,可以說天天都有。自「九三」砲戰之後,一年餘的時間,砲戰最常發生,當開打的時候,雙方的砲兵,都是採用火力壓火力,彼此都是在比賽誰的火力強。因常聽砲聲,常看砲戰,金門的老百姓,對砲戰的常識,也相當有經驗,知道雙方的對打,是以砲找砲,是有目標的對打。因之,凡是住在非砲區之民眾,不但不害怕,還會走到高地的地方去看砲戰。我們家鄉,因非砲區,所以有時候,我也會與軍友們,齊到高地去看砲戰。

民國四十四年十一月二日,這一天晚上,金門又發生了很厲害的砲戰,砲戰之間,忽然聽到炸聲巨響,大家就從家中走出來,往外一看,發現了天空明亮。我們家鄉,是在歐厝,而最明亮的地方,是太武山,從歐厝到太武山距離尚遠,而耳朵所聽到的聲音很大的爆炸聲,眼睛所看到的,太武山那一地帶,火光沖天,滿空通紅,看其情勢,金門似有危險,而砲戰之中,軍方乃以沉著應戰,慎其處理。似此火海之夜,住金之年,從未有之,實在鮮見。體會之中,生為軍人職,作為軍人務,必須具備膽力、智力、體力、耐力、苦力,更要有堅決不移之意志力,不怕犧牲之戰鬥力,否則,像那一夜的金門砲戰要如何應付。如何轉危為安。

火光沖天過後,金門民間,說法不一,有之說,因太武山附近的彈藥庫被共軍的大砲擊中而引爆炸,有之說,是因為有匪諜作內應而引生爆炸。有之說被炸,有之說自炸而造成。見其當夜當地之火海,至今回想起來,這也是金門一大劫。

砲聲無停,延至深夜,砲響震動,傳至我家牆壁,從地下傳播,也有回聲,聞其不停時刻之戰況,砲火密度之數量,非筆力可以形容。若欲預測砲火密度之多寡,只可用天空臨降雷雨作比,亦可比喻狂風暴雨忽來之侵襲。見其戰況,雖然害怕,但生於戰時,住於戰地,怕也無用,惟自沉著,惟自磨練,設法適應,方可居住在戰地,生存在戰時。亦才有可能應急自保,求得安全,保著生命。

該夜之砲聲,該夜之砲響,確實與平常之所聽,平日之所見,完全不同,因聲音連發不停,連續無止,影是滿天通紅,一片火海,令人聞之不安,見之不定,在心理上,均不自然,在思想上,是會混亂,在行動上,確會膽寒。經此感觸,更增進了瞭知戰爭之可怕,戰場之危險。原住金門之民眾,無論男女老幼,於平時對砲戰都是常聞常看,根本不會有畏懼,但因這一夜與以往完全不相同,所以大家都感覺很不自然。研究其因,就是爆炸聲太過猛烈,震動力太過厲害,使得原不怕的人,當夜也怕起來了。原可鎮靜的人,也靜不下來了。回想當時,在心理上,現在還是有點懼意。這也好比一個人有了受傷之後,會留下了他的痕跡。事至今日,時間之久,雖已過五十年,而再作回憶,似是昨夜之事。

那天晚上,砲彈雖無落本村(歐厝)附近,而因受驚的人很多,我看了很多民眾,還是躲在防空洞裡,直到砲聲停止,才出洞回家睡覺。想起當時,遇到砲戰,民眾都是睡不安,吃不順,住不定,走不放心,很多人也患了心理病,這些苦情,當時的金門人,吃虧實在很大。

其實,國軍之應戰,實在也很英勇,因為旁者之觀,都很害怕,何妨臨陣之務,在火海與砲擊之環境下,若非膽識超人,實在無法進入危機險地去處理急務。從此體會,金門之戰爭,無論是陸戰也好,是砲戰也好,他們的功勞,實在太大了,沒有當時他們的英勇表現,就沒有今天的金門。沒有金門,也就沒有今天的台灣。既知往事,就應該要飲水思源,凡我同胞,對那些老榮民們,要誠心尊敬他們。凡是國家的執政者,對他們也要特別照顧。

居於金門之民眾,雖然當時受驚害怕,但險期已過,今後的金門,一定會進入和平之處境。俗語有云:「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金門人以往雖然受了砲火災難之痛苦,但天能作補,爾後必有快樂之日子可過。

回頁首